第二十章 优异生联合会(1 / 2)

411房间并不难找,一扇常见的木质门上边挂着个“优异生联合会”的塑料牌子。

优异生联合会?优异生?联合?余昑看着牌子琢磨着这两个词,从小学到高中,他所接受到的环境里,老师和家长们都在告诉他这种学习还算不错的人:“学习成绩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你不能用区别的态度对待那些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同学。”

而在任何环境里,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单独拉帮结派都是一定会被学习一般的同学们戳脊梁骨的。虽然学习好的一般都喜欢和学习好的玩,但是也不见谁有胆子开诚布公地说“这是我们学习好的圈子,不许你们学习不好的参与”。

“这就是帝都大学吗,”余昑皱了皱眉头,他很有点道家那股子习气,向来厌恶那些赤裸裸把竞争和比较摆在台面上的行为。但看不看得惯是他的事,他看不惯又不代表学校看不惯,事实上不光是帝都大学这类头部学校,在各所大学里类似的组织一点也不少,算是半公开地给好学生开小灶的地方。要知道“大学算是半个社会”这种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万事万物都有多面,从成绩一般的学生角度而言不公平的事情在好学生或者社会需要的方面反而是更大的公平:因为高校以及高校背后的社会需求就是愿意向努力的或者有才能的好学生倾斜资源。

体育比赛里每个名次对应的奖品都是定好的:第一名是金牌,第二名是银牌......然而社会挑选人才的机制不是这样,就像那个知名的金字塔结构图所示意的那样:1%的人拥有着99%的机会。万幸的是机会和信息不完全等同于财富这种可以无限增值的东西,1%的人所能消化的机会是有限的,当他们“吃”饱了,就会把剩下的东西向下继续传递。

然而事实却也没有那么乐观,有很多机会上边层次的人始终握在手里,却不向下传递,直到这些机会被白白放弃掉。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说一些人“捡漏”的故事,低分考上了名校,侥幸拿到了超过自己期望的offer,就是一些没有被上一个层次的人“消化”的机会落到了下一个层次的人手里。当然说得复杂,其实这样的模式有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称呼:

赢家通吃。

门后是一群“赢家”啊,余昑自嘲地笑了笑,不知道自己和他们算“同类”还是“异类”,大概率是后者吧,毕竟是考了低分走关系进来的。

自己那位二师姐,在这些“赢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他没急着敲门,因为他发现了一边墙上贴着的A4纸张,上边画了一张表格,大概是房间里这些人的排班表。

星期一8:00-10:00:赵文瀚、杨佳怡、邓中直(研究生);10:00-12:00张谦谦、刘鑫;14:00-16:00汤磊、邓中直(研究生)

......

星期四8:00-10:00徐茜茜、李彬、夏晓晴(研究生)10:00-12:00夏晓晴(研究生)

......

余昑确认了下,今天整个上午都是夏晓晴的值班时间,当下不再犹豫,摁下了门口的门铃。

额,没声音?难道是什么高科技门铃,只有内部能听见的那种?

过了两分钟,门里无人应答。

再摁一次?

又过了两分钟,还是没有反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