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观音土47(2 / 2)

他将没卖完的馄饨都下锅,送给了那孩子。

之后那孩子就再没出现过。

一个多月没见,那孩子没见长高,看着更瘦了。

这回不光是蒋婶,就是二冬子听了都一阵唏嘘。

二冬子小时家穷,也有吃不上饭的时候,可总不至于饿成这样,二冬子有些不太明白地问老汉,“我怎么瞧着他肚子是鼓的?”

天逐渐凉,不少人都穿了厚衣裳,那孩子还是一身单薄,因着太瘦小,鼓起来的肚子就显得格外惹眼。

“我估摸着他是吃了观音土。”老汉来不及多说,又来了两位客人,他满含歉意地朝三人点头,便转身去招呼客人了。

二冬子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他听说过有饿极的人会吃观音土充饥,不过他还是头一回见。

蒋婶吸了口气,顿时有些急,“看那孩子肚子大,恐怕是吃了不少日了,这,这再吃下去就没救了。”

少量观音土确能充饥,吃多了却是能活活将人胀死。

“婶子,为,为啥啊?”

连没多少文化的丛业都读到过这类文章。

古时常有饥荒,灾民啃树皮,吃草根,待树皮跟草根都吃完,就开始吃土,吃了观音土容易口渴,喝多了水,便使得腹中的观音土膨胀,凝结,再无法从身体内排出,最后活活胀疼而死。

所以那时候有死亡枕籍的说法。

“我十来岁时,家乡闹水灾,房屋跟田地全都给水冲了,我们全家逃到安和县来,我也吃过观音土,吃得少,活了下来。”蒋婶没细说当时的惨状,二冬子却也能想象得到。

他望着碗里还剩下大半的馄饨,顿时吃不下了。

等老汉将另一桌客人的馄饨煮好,丛业朝老汉招手,等老汉过来,丛业问:“老人家,你可知那孩子住哪?”

老汉摇头,“这我不知。”

转念一想,老汉又猜,“我听他口音,不是咱安和县的人,应当是逃荒来的,咱县城能让他住的地方也就是县西的临水桥下,要么就是东头的破庙里。”

“不过东头破庙住的都是一直在县城的乞丐,那些乞丐也都排外,那孩子要是住进去就得挨打。”

那孩子方才是往东跑的。

丛业吃了口馄饨,心里琢磨。

按老汉的说法,那孩子身边应当还有另外的人,那人必然是重病了。

否则怎会让一个孩子出来抢吃的?

这个时候白日跟夜间温差大,白日还好些,到了晚上,风一吹,好人都能冻出毛病,何况是个病人。

是以,那孩子必然是带着病人住在破庙的。

他身上的伤恐怕也是这么来的。

丛业问清老汉破庙的具体所在,便催促二冬子,“赶紧吃,吃完去瞧瞧。”

“婶子,你先回牛车上。”丛业又对蒋婶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