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买房25(1 / 2)

90年代正是京城人民最向往商品房的时候,王硕那大脑袋瓜子写书攒够了钱就带着现金直奔售楼处,当天便住进带卫生间的屋子,那幸福感只有他初睡徐才人的那晚可比。

这就是当下绝大部分首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迫切希望告别乱哄哄的大杂院。

特娘的厕所都不让给挖,王非住窦维那都还得早起倒马桶,谁特么受得了。

吴雪绒让儿子买楼房,吴楷文却固执的要买院子,面对老妈的疑惑,他只能说自己就喜欢住大院子,清净。

清净?

“就你这要求,最小三进院子,住几户人家都不闹腾,再大点能当冷宫了都,确实够清净。”

吴雪绒嘴上虽然埋怨,手头却在实打实的帮忙联系,大房子是个人基本上都喜欢。

在京城想买院子,第一个就是找单位,现在很多好院子都握在机关单位手里,私人的好院子难遇上,而且就算有人家也优先卖给港商台商外商,譬如后海那片。

上辈子社区变化最大那十来年吴楷文的关注点都没在房子上,所以即便身处京城,他对哪有合适的院子也不大清楚。吴雪绒不一样,在这生活工作几十年又是体制内,稍稍一打听很快就有了消息。

景山前街有个三进院子,大门临街,隔着筒子河跟紫禁城是门对门的邻居。

东四附近礼士胡同也有座院子,本来是文保单位,但年头太近原主也不是啥重要人物,处于不管不修的状态,主管部门愿意出售。

灯市口西街,同样有座三进院子,原先是机关宿舍,现在也全都搬进了楼房,搁那空置着。院子的格局有点局促,不过那院子后边的杂院人家也有集体搬家的意愿,毕竟那不是个正常胡同,而是被各方割占后形成的一个不规则窝子。

……

吴楷文很快就做出了选择。

景山前街虽说边上就景山公园,跟崇祯算是邻居,正对面还是紫禁城,地段不错,可大街上车来车往,跟清净有半毛钱关系。

礼士胡同那边其实挺不错,就是巷子太窄,停辆车都费劲,十几年后文保房屋还得扯皮,住是能住,只是未来再想改造就难了。

吴楷文最终选了灯市口西街那里,本就在东皇城根边上,双向四车道,临街车还少,进出方便,离故宫也近。

院子隔壁是老舍纪念馆,往西隔条街是最高检,向南一站路便是王府井,若能把后边的大杂院也买下来再整成一片,百米左右的进深弄个五进大院都够。

最后一问价格,好家伙,机关单位原先的宿舍9000一平,这1300的院子就要1200万。后边的杂院就得逐个击破,二十几户人家按房屋大小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吴楷文让公司的人专门跑这事,他只定了个底线,不怎么参与过程。而且各类手续、审核、认证、修改方案、费用商洽估计得扯皮几个月,真正交付费用几乎要到下半年,那时他的专辑分红和票房分账全下来了,居民的给全款,单位的分两期,基本够用。

吴雪绒有些不放心,毕竟要花那么大的一笔钱,中间有很多手续要跑,还要进行一些审批,需要提供证件。她想全程紧跟却被儿子拉着跑到亚运村,居然又要买楼房。

“刚有点钱,你咋就大手大脚的。”

“才哪到哪啊,这叫提前投资。”

总价不过3000万在东城靠近故宫的地方能买下占地超3600平的两个院子,到时候还能走审查连成一片,这事在未来能让人兴奋得抽过去。

贵吗?

不贵!

值吗?

太特么值了!

都不是二十年后升值多少倍的问题,未来这地段的价值和身份象征根本就不能以货币来衡量。

吴雪绒听儿子神神叨叨的说什么学区房,房价必涨,又想到他拍的那电影,不觉间也生出一丝认同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