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剧组(1 / 2)

拍电影、攒剧组并不简单,首先得有一个公司或者工作室,得以制作单位的名义进行。

吴楷文从八月初就开始走流程,租场地,办执照,办公用品进场,招人……好在上辈子有过经验,也算熟门熟路。

在东四十条附近找了个地方,离学校和家都不远,算是有个地儿了。

当然这只是个临时场所,等明年国家开始搞房改,他也打算进军地产业,开商业广场,弄置业小区,搞自己的院线。

没办法,房地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来钱太快了,简直就是在抢,甚至抢都没那么快。

到时还可以在京城弄一块地皮,做成独立园区,然后慢慢涉及其他行业,什么金融、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通通不放过,打造一个庞大的帝国。

不管能不能成,吴楷文就是怀揣着这样的远大理想,注册了重生后的第一家公司,正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己就是法人。

有了场地,吴楷文把杨渟忽悠过来帮忙招人,条件是给她当副导演过把瘾。

杨渟师姐目前正处在犹豫期,不确定到底是做影视导演还是舞台戏剧导演,收到吴楷文的邀请后打算过来试一试。

吴楷文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去和电影厂联系,现在私人拍电影还需要找电影厂买厂标,民营电影公司没有拍电影的资格,独自偷拍的结果就是没法出品和上映。

他抱着拜码头的心思去了中影,结果那边接待的人说还有许多老前辈等着中影去投资,暂时没办法顾及到他这种初出茅庐的新人。

吴楷文也不恼,他来这边就是打个照面而已,否则等电影上映后票房飞起,到时中影有人眼红并质问为什么不拉中影一起时,也有对策。

中影不行,那就北影厂,实在不行紫禁城影业也可以。

90年代,随着影碟机的普及,北影厂和其它国有电影厂都陷入困境,除了跟香江的电影公司搞《狮王争霸》《给爸爸的信》之类的合拍片,北影厂也出借电影拍摄资格,便是厂标,《甲方乙方》就是冯钢炮借助北影厂拍的。

哪曾想,在北影厂那边也拒绝了吴楷文的投资要求,倒不是一开始就谈崩,而是对面开出的条件吴楷文难以接受。

一张嘴就是50%的份额,他们只出厂标和负责发行,这条件鬼才答应呢。即便知道这有可能是北影厂这边为了砍价而虚张声势,吴楷文依旧选择花几万块买个厂标,然后扭头便走。

最后吴楷文走了李意谦的路子,联系上了紫禁城影业的张总张贺平,这位张老总现在还兼着京城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

“您好,张总。”

吴楷文带着剧本到市文化局找到了张贺平,他没喊局长,而是喊了紫禁城总经理的职务。

张贺平一张圆脸挤出弥勒佛一样的笑容,“是小吴啊,可算见到你了,《灯火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最近电台里老播的那首《千里之外》我也我十分喜欢。”

“哪里,小打小闹罢了”吴楷文一脸谦虚,把剧本摆在桌上说:“年轻人还是需要您这样高瞻远瞩的领导指引方向,敲打点拨。”

“唔。”

这马屁到位了,张贺平示意吴楷文自己倒水,他拿起剧本翻看起来。

二十多分钟后,张贺平合上剧本,放在了桌面上,“听意谦说你是从表演系转到导演系的,这本子确实不错。黑色幽默嘛,以小见大又兼讽刺,而且观点比较辛辣,中影不接受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一版的《疯狂的石头》被吴楷文改了不少内容,地皮依旧是核心冲突,但展示的背景却从常见的地产开发变成了房改,一下就接了地气又反映现实。

98房改!

早在1994年,国家发布了一项关于住房制度的改革文件,却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而且还有一些人在此次改革文件发布之前把公有住房低价抛售了,所以当时国内出现了很多声音,说这一次的改革就是在变卖国有资产。

到了1997年,世界经济又出现了明显的低迷趋势,虽然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很高,但是也还是受到了影响。

97年整个下半年里,国家非常重视现有的住房问题,一位大佬在高层会议对所有参与人员都表达了自己一个不可能改变的观点,那就是在明年必须要终止全国所有的福利分房工作。

如今住房问题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吴楷文想从《甲方乙方》嘴里抢下一块蛋糕,就得下猛药,用现实的刺激来提升电影的影响力。

为了表现未来地产业的疯魔现象,他甚至给买地的冯董加了不少戏,《大腕》里那段经典的地产理论也被掺和进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