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千里之外(1 / 2)

眨眼就到了七月,气温快速上升,太阳炙烤着大地,京城也渐渐变得像火炉一样。

大院里的空地上有个葡萄架供人遮荫避阳,吴楷文搬了张躺椅,又拿了把矮凳当小桌,破了半块西瓜,在这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的星期三下午,独自一人“吱吱呀呀”的享受一整片阴凉。

耳边响起的是排练厅里老妈独唱的“灯火里的中国”,随着“九七恋曲”晚会的播出,以及央视紧跟推出的晚会VCD,这首大气但别具一格主旋律歌曲像流行音乐一样传唱开来,走进千家万户。

这已经成为了老妈的代表作、首都歌舞团的必唱曲目,并带动了歌舞团的演出需求,“七一”那天市里点了名叫吴雪绒到市委市政府的晚会上去唱,还是大轴。

吴楷文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不过这年头的媒体还不是那么的没下限,加上又是新人,很多记者都不知道上哪去找人,即便知道在首都歌舞团的大院里住着,看门大爷也不让进呐。

他现在处在一种歌比人红的境地,电视台、电台还有盗版VCD、磁带到处播,对他的报道全都局限于那场晚会的表现,直夸人帅歌好,是个唱歌的好苗子。

就连昨天去中戏拿毕业证的时候,隔壁歌剧系还有音乐剧系的老师都说他去读导演系可惜了。

导演系的苏羽老师曾在1996年担任过央视的元旦晚会总导演,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想不到你唱歌还挺有范,不比你母亲差,而且写得是真不错,要不我推荐你到中央歌剧院试试?”

体制内掣肘颇多,吴楷文只好一一婉拒,将来他甚至连导演、演员协会都不想加入。

现在第一枪已经打响,且有了艺术司的关系,该考虑的是怎么走好第二步。

按常见的套路,这时候就应该借着有了小名气的东风发专辑了。

吴楷文想了几天,决定再沉淀一把。

在电视机时代,央视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一张专辑卖100万张的效果甚至比不上在央视舞台上唱一首歌。毕竟前者主要面对的是年轻消费者和音乐从业者,后者在这个年代则可以毫不掺水的覆盖10亿全国人民。

在网络时代来临前,央视不可撼动甚至不接受任何质疑。

鉴于央视这样特殊的地位,吴楷文又看上了9月16号的中秋晚会。

今年的中秋节是香江回归以后的第一个大团圆节,央视上下对这台晚会格外重视,并启用了去年春晚导演袁德望担任晚会总导演。

吴雪绒跟袁德望也熟,他曾在铁道兵文工团从事舞蹈、歌剧等工作,早年的一些大型演出上,吴雪绒参演过不少袁德望编排的节目。

这也是吴楷文打算再上央视晚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系不用那纯属脑子有病。

嗯,这种傻逼说的就是上辈子的自己。

上辈子吴楷文一心扎进影视剧里,因为反感老妈拉他进体制内的决定,对老妈提供的所有人脉都相当排斥。

啧啧,重生一次才知道老妈的用心良苦,这特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躺在椅子上想了半晌,最后决定了这次要唱的曲目,《千里之外》!

这首歌虽然说的是离别的感触与伤怀,但它营造出的东方风韵并不显得胭脂俗粉,反而有种铅华褪去的淡雅,极富诗意。

自古以来,中秋除了团圆,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滟滟,玉团团,中秋有了诗歌的加持成为文化符号,所以才更加美不胜收。

《千里之外》不如古诗质朴,但时代悲歌展示的风情万种依旧如华章隽永。而且《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当做第一张专辑的首播主打,借央视的平台推出,紧接着就可以专辑的发布了。

想好了接下来要走的路,吴楷文直接收拾凳子回家,进入自己的卧室把门关上,开始提笔。

第一首自然是《千里之外》。

随世浮沉有如蝉翼一般轻薄的命运,稍有不慎就将支离破碎,那种被上天作弄的悲哀令人唏嘘不已,而文字带来的那种凄婉也超越了音乐本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