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犹如故人归(1 / 2)

薛潘要干什么?

当然是号召大家遵守规则了。可是他自己却不想遵守规则,所以,话要让贾雨村来说。

这是做事的办法,有些真相就是看破不说破的。

贾雨村是上官,是老爷,你可以威胁他,但主动权必须要在他手里。

这就是官僚社会的底线。

人得遵守底线。

当年,孔融因为迷信儒家那一套,坚守社会的表面规则,完全接受不了曹操独揽大权,欺负皇上,没事就埋汰曹操,最后终于被曹操逮了个机会,把孔融给销户了。

而曹操恰恰是利用了表面规则,以不孝之名打掉了孔融。

因为孝是东汉末年最高的道德标签,不孝是当时社会的规则红线。

不孝,你别说当官了,就是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当孔融头脑一热,发表了挑战主旋律的看法时,就立马被曹操抓住了小辫子。

由此可见,做人可以利用表面规则,但不要迷信表面规则,迷信规则一定会受困于规则。

规则不是真相,更不是真理。

所有规则到最后都会被打破,你迷信到最后一定是信了个寂寞。

但一定要学会尊重社会表面规则,不要故意跟规则唱反调。

故意挑战供需关系,社会良俗会有代价的。

而且这个代价可能会远远超过你违反规则获得的利益。

人越有名代价越高。

很多穿越者就是犯跟孔融一样的毛病,人一红就容易飘,人一飘嘴就容易瓢,嘴一瓢就跟主旋律唱的反规,结果就是你以后后都不用看他的书了。

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人法的也是自然,人性的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你就只能遵守。

提炼一下就是八个字!

遵循规律,利用规则。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社会红线也开始变化了,孝依旧是被社会提倡的,可是已经不是主流旋律了,如今这朝,就更不好说了。

现在,各阶层有各阶层的主旋律,而薛潘所处的阶层,是地方豪门。

但他不想在这个阶层待着,他挺向往官僚阶层的。

所以,维护官僚阶层的利益,就是他需要遵守的规则了。

而在这个规则下,大家要做的就是,默契的争,但强度不能上升到人身安全。

这斗争甚至默契到了,在一定的阶段的时候,胜负都分了,还得谁官大谁来做最后的宣扬。

这就是薛潘对贾雨村的意思。

我觉得我筹码够了,现在轮到您老来下定论了。

贾雨村懂吗?

当然懂,只是没有这么系统罢了。

薛潘已经在官声,政绩,背景等各个层面出牌了,那么他就要应对,应对不了就得妥协。

政治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

面对这样的薛潘,贾雨村挥了挥手。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让手下的人下去。

主薄韩四识趣的下去了,连带着手下也跟着离开了大牢。

那看似机灵的葫芦僧门子,还在那杵着,把自己当个军师般,准备听听这薛潘说什么。

如此不识趣的人,也怪不得往后贾雨村要打发他。

而自顾自下去的韩四并没有拉这家伙一把,这让贾雨村更放心了。

若二人之间的不和是演的,难保此刻不会下意识的把对方拉走。

毕竟这既让同伙明白了形势,行为也能解释。

但韩四没有这样做,那就是故意让这门子丢人,老爷定然会撵他的。

这就足够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