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纠结(1 / 2)

因为坐在最前面的嘉宾席上,所以举手的动作非常醒目,校长立刻注意到她并让主持人递了话筒过去。

沈丽洁又惊又喜,看着老姐。

“谢谢。”沈西站起来接了话筒,谢过主持人。

“校长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新贵学院三年只招收一届学生。第二个是:您刚提到,我们学院要求以家庭为重,那有什么约束力可以保证大家做到?”

沈西觉得自己好像说得还不够具体,又补了一句:“呃……就是说如果有一方做不到,那学校会有什么监督或者强制的措施?”

“好的,请坐。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三年只招一届也是基于我们的培养理念。我们不是那种速成的应试培训班,反而更像家长培养孩子一样,要观察,要了解,要陪伴,要熟悉每一个学生。”周校长笑笑说,“每年一届,和扩大招生一个道理——孩子太多就养不好了。”

周校长这番话很是真诚,场下的听众们报以掌声回应。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大家首先不必担心,因为在我们学院,家庭为重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大家会习惯照做的。”

周未言说完也觉得解释得不够具体,于是顿了顿又补充道:“说到氛围,我还是举个例子吧。就比如等公交车的时候,如果在一个没有秩序的地方,大家习惯了蜂拥而上,那如果有一个人来得晚,他只要能挤能插队,就能先抢到座位。

但如果在一个秩序很好的地方,大家都在排队上公交车,这时如果一个人来的晚,想要插队抢座位,但是他一看前面的人都好好排队,就会觉得自己如果插队很不合群,很突兀,也就自然打消这个念头。这就是氛围。

在我们学院,重视家庭就是一种人人遵守的秩序。”

这一解释貌似大家都懂了,听众们纷纷点头。

“所以在我们这里,如果不先考虑家庭,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合群,好像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地方插队一样。这就是我们学院的氛围。”

这句话女性听众们明显很受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个别例外。如果有这类家庭问题夫妻之间不能解决的,就需要回学院咨询,我们有专门的辅导。不过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即使有,也都能够妥善解决。”

沈西坐在前排,和台上讲话人的距离比较近,互相能看清对方的表情。

周校长就冲着沈西笑笑:“对……情况就是这样。”

于是沈西也冲台上笑着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奇怪的学校,奇怪的制度,不过我喜欢新奇的东西——沈西对这个新贵学院越来越有兴趣了。

沈西之所以问这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回想起和前男友吵架时的情形,不论自己如何软硬兼施,对方就是完全屏蔽的状态,听不进去一句话。

刚恋爱那会儿,说好的毕业后一起留在X市,工作稳定了就结婚……

等到毕业的时候全都不算数了。人家就是要去一线城市,不愿履行承诺,不要以你为重……

沈西一晃神,不知过了多久,观众提问已经结束,主持人又上台来。

“……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

记者们有备而来,手里拿着卡片。

提问多是关于学院发展,扩招扩建,新校区二期工程,员工招聘,会员创业扶持……诸如此类,记者们关心的点和听众们略有不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