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邵康诗集》十二首(1 / 2)

石少康此次作诗十二首,合订成册,取名《邵康诗集》

其一《江南春》,摘自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千百佛陀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子美好诗啊!”虽然石少康不怎么参与诗会,也不怎么与人游玩,与在场的文人雅士几乎没什么联系,但是在《将进酒》之后,来自江南的文人已经将他当成了精神领袖。

说话的是曾经的江南第一才子朱辰,在窦颖精心设计的十尺巨大卷轴上,请了京城最擅长写大字的大字张将石少康这首诗词写了上去,巨大的卷轴上方方正正的大字,即使隔着几十米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对于普遍有些弱视、近视的文人们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

朱辰见石少康笑着回应了他,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口解析道:“子美此诗,前两句写景,展示了江南府的美好景色,千里二字,又突出其广袤。

即使没有去过江南府的人,也能从字里行间领略江南的大气与美丽。

子美,我说得可对?”

石少康点头道:“朱兄好见识,继续。”

继续吹。

朱辰得到了认可,心中喜悦,将手中的折扇开了又关,继续说道:“至于后面两句,表面上是描写江南佛寺过多,几千,还是几百?根本数不清,就好像笼罩在烟雨中的楼阁一样。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思考。

全诗下来,在下略有拙见:我认为,子美看到了江南的美好,欣喜之余不免有些惆怅,这样的美丽景色能够长久吗?

要是我们不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或许大夏就会像曾经的王朝一样,成为江南的一个过客...”

还好大夏不兴文字狱啊,也还好石少康这个诗作者是皇帝本人,不然这要是换了大清,抄家都是轻的。

要是换了苏轼这票纯正文人,被贬也是应有之义。

石少康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这个朱辰什么意思,你说诗就说呗,往政治上扯啥?

在场之人似乎政治嗅觉不多,没有人感觉到异常,等朱辰说完,大家又品读吟咏了一番,一个个都感觉沾了些文气,得到了些提升,便心满意足地前往下一首诗。

其二《枫桥夜泊》,摘自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泰康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为一个曾经饱读网文的网瘾少年,石少康对不同世界观下文抄公诗中出现的地名十分敏感,如果有相同的地名相似的景色,那还是注明为好。

如果没有,还是应该略作改动才是。

大夏江南府没有姑苏城,寒山寺倒是有一座,所以石少康乾坤大挪移,将地名改成了寒山寺旁边的泰康城。

其景色他也不曾亲眼见过,但是大夏各府地形地势,气候特征特点等等,档案之中都有详细记载,虽然做不到如地图般精准,可也能做到写诗山水画那样意境写实俱佳。

不出门而知天下景色,做到也不难。

最重要的是石少康一个抄诗的文抄公,找到目标往上硬凑就是了,就算不符合实情又如何?

我看档案写的诗词,有出入很正常嘛。

《枫桥夜泊》是一首比较纯正的写景诗,描写细腻感情真挚,众人吟诵之后,感觉经受了一场灵魂的洗涤,都升华了。

其三《凉州词二首,其二》,摘自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嘉关。

其四《逢入京使》,摘自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两首边塞诗,道尽人生无常,生命可贵,大家看的都沉默了,不知谁忽然说道:“先父曾为西凉府参军,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了边军,一去就是十几年,在我十二岁的时候...那一年,他没有写信回来,只是有一个同乡为我们带来了他平安的消息。

只是,我们再也没有等到父亲再一次...”

这文人说完涕泪两行,转身面向赏心湖无声哭泣着,其情之哀伤,令人动容。

石少康朗声道:“这位兄台,你的父亲是为了大夏的安定,为了你我的安全而牺牲的,我们一起努力奋斗,让你父亲的在天之灵宽慰如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