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青年学者交流会66(2 / 2)

李奇维也赞同索尔维的安排,因为化学家相比物理学家,对于物质生活的贡献绝对更大。

化学所催生的各种化工体系,是他未来的战略重点,所以多认识一些化学家十分必要。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李奇维最近有时间就会思考科学之城的建设问题。

其中一块核心的内容就是人员组成。

本来他的想法是,科学之城只接受华夏人,外国人最多只能有几个。

但现在他的想法变了,如果排挤非华夏人,那么科学之城的“科学”二字就名不副实了。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固步自封和骄傲自大带来的都是灭亡。

科学本来就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如果人为加上限制,那就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学了。

只要设置一定的标准和底线,就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全天下的科学家为己所用。

他想建立科学之城的目的,不是称霸世界,而是守护华夏。

在此基础上,推动科学的发展,造福全人类。

至于是否会有野心家混入其中,如何防范,这些只能等以后真正实施再说。

如此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可以边干边学。

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存在,全是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组成的城市。

那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如何自保等等。

哪怕李奇维是穿越者,他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另一个让他放下种族偏见的原因则是:个人的力量太小了。

华夏的崛起不单单需要科学,更需要科技。

两者虽然一字之差,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

李奇维有自信,凭一己之力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但是要想把理论化为实际的力量,单靠一个人只是杯水车薪。

他能推导出各种复杂的公式,但总不能让他自己去手撕偏微分方程的解吧。

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化学工艺,物质合成等东西。

李奇维前世就是因为讨厌穿白大褂配试剂,最终才选择读物理专业。

西方世界在这些基础领域,已经积累了几百年,哪怕给华夏二十年,也不可能超越。

所以,他必须借助外力,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底蕴,然后配合他的先知,少走弯路。

以星火计划为核心,点全华夏的科技树,覆盖所有领域,从此不会受到西方的制裁。

这就是李奇维对于科学之城人员组成的初步思考。

当然主体肯定是华夏人,管理权他会牢牢地把持在手里。

想通了关键点后,李奇维开始给这些未来的大佬们回信。

信中,他先是谦虚了一番,然后表示对他们在做工作的关注,并透露极大的兴趣。

接着在结尾,顺理成章地邀请他们,如果有意愿,可以参加8月底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议,大家一起畅聊学术。

写完这些信后,李奇维又开始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抄...不...写论文,教学生,撩妹子。

不过,突然传来的两个消息,打乱了他的计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