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波粒之争60(2 / 2)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不理解牛顿为什么非要绕来绕去,用力学解释光的衍射,无论怎么看,都是用波动解释更自然。”

“因此,他提出干涉思想。如果光是波动,那么一束光在通过两条狭缝时,就会因为发生干涉,在屏幕上留下明暗相间的条纹。”

“反之,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在屏幕上只会出现两道明亮的条纹。”

“于是,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实验之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就出现了,这个实验是如此的简洁优美,自己在家点个蜡烛就能实现。”

“屏幕上确实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光是波动,而非粒子。”

“托马斯·杨发表了他的观点后,由于挑战了牛顿的权威,立刻受到无数人的攻击和辱骂。”

“逼的他赶紧出来道歉,表达自己很崇拜牛顿,但伟人也可能会犯错,影响科学进步。”

“杨的实验,开启了第二次波粒战争,不过这次的主场不在英国,而是在法国,因为牛顿在英国已经被神化。”

“法国人可就不在乎了,1819年,法国科学院甚至提出悬赏征文,内容是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的衍射现象,并用数学推导出光经过物体时的运动情况。”

“不久,法国工程师菲涅尔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并带有严谨的数学分析。”

“他认为如果一束光通过大小合适的圆盘后,会在圆盘后面的阴影中心出现一个亮斑,并且阴影外面还会出现宽度越来越小的亮环。”

“法国物理学家泊松是微粒说的鉴定支持者,他认为不可能出现论文中的预测情况。”

“于是,他当着科学院评审人员的面,现场做了圆盘衍射实验,结果竟然真的出现了亮斑,与论文描述的一致。”

“菲涅尔名声大噪,成为光学界的传奇人物,但这个亮斑却被后世称为了泊松亮斑。”

“至此,牛顿的微粒说破产,人们发现,牛顿竟然也会犯错,这简直不可思议。”

“第二次波粒战争,波动说胜利。”

教室内众人此刻听的如痴如醉,尤其是非物理系的学生,更是想不到李奇维能把枯燥的物理知识,讲述的如此生动有趣,让人仿佛亲身体验了每一次的实验和争论。

不少人都收起了轻视的心思,能对物理学史的熟悉达到这种程度,说明对方不仅是天才,更是下了苦功夫。

就连不少教授和讲师,也对李奇维的演讲佩服有加,要是他们能有这种思维,恐怕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热爱学习物理。

李奇维看着众人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装逼成功,开玩笑,后世的各种物理科普书能是白看的吗。

不过,紧接着,他就忽然提高了声音,改变了表情。

不再是温文尔雅,如沐春风,而是意气风发,霸气绝伦。

“然而,光的争论还远没有结束,波动说并非真理。”

“今天在这间教室内,我将发起第三次波粒之战。”

“不过,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争论结束后,就再也没有第四次了。”

“因为,我将彻底终结关于光的本质的讨论,为波粒之争画上句号。”

轰!

教室内瞬间哗然。

嘲讽者,都认为李奇维狂妄自大,锋芒毕露。

崇拜者,却认为李奇维惊才绝艳,唯我独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