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答辩前夕58(2 / 2)

和《自然》一样,《科学》也是周刊,主要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以及一些短讯等。

所谓短讯,不是完整的论文,而是报道实验的目的和结果等信息。

现在,最新一期杂志的首页,就是关于光电效应的实验短讯,李奇维发现作者竟然是密立根。

看来美国那边的历史没有太大改变,密立根还是第一个用实验验证了光电效应。

不过却整整提前了十几年,想来自己的物理分派确实刺激了很多人,实验物理也大有未来!

在这篇实验短讯中,密立根使用了6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分别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

从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求出,在某一波长的光照射下,被测阴极的电压。

6组光电流曲线所得电压,随光频率变化的曲线,密立根得到的正好是一根漂亮的直线。

他根据这根直线的斜率求出了李-普朗克常数h的值,与李-普朗克辐射公式中的h值一样。

从而完美肯定了光电效应方程,证实光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当然,具体的实验原始数据没有发出来,密立根发表的是短讯,只报道了最重要的实验结果。

由此可见,他是想抢占先机,害怕别人提前发表了。

估计《科学》杂志也是看在光电效应的份上,才敢冒着风险同意发表。

毕竟这可是现在最前沿的物理理论,影响很大,杂志社甚至特意邀请评审人员去密立根的实验室,当面交流。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今,美国野心逐渐膨胀,也想在物理学界提高影响力。

可预见的未来,《自然》和《科学》一定会有激烈的交锋。

回过神后,李奇维看着杂志,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下自己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威尔逊表情兴奋,用力地拍了下李奇维的肩膀,“布鲁斯,有了这份实验结果,你的量子论就再也没人反对了。”

“我感觉第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你有很大的竞争力啊。”

李奇维道:“那可不一定,如今物理学界的大佬太多了,每一个人都硕果累累,竞争太大了。”

威尔逊依然相信李奇维,就是一种直觉。“布鲁斯,我真羡慕你啊,还这么年轻,就能创造如此伟大的理论,与之相比,光电效应反而不够看了。”

李奇维笑着道:“不,光电效应其实也很重要,我认为它是一个更广泛理论的基础。”

威尔逊不解,光电效应不就是表示光也有粒子性吗,几百年前也有类似的结论,有什么特殊吗?

他不知道的是,二十多年后,一个名叫德布罗意的年轻人,会受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发表了一篇论文。

论文只有短短的几页,却开天辟地般提出了:万物皆波,即任何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凭借此成就,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奇维想到这,微微一笑,光电效应推导的波粒二象性,那是【量子力学】的第二点基础。

量子论、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如今他已经提出第一点。

而在4天后,毕业答辩上,他就会公开确定光的波粒二象性,为提出第二点做准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