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魏延的转变,案件的线索38(1 / 2)

“夫人所说之事,延皆承认,”魏延面色如常。

“当时丞相病逝,大军要撤回汉中,吾心中慌乱,想到未来可能再也见不到长安,情急之下做了那些错事,这些吾都承认。”

“正是如此,延才要面见陛下,陈述当时的事实,已求他的宽恕,往后能为大汉再出一份力。”

他的话不急不慢,完全不像是在面临指责的样子。

黄月英也面露惊异的看着魏延。

没想到那个性情孤傲,跟昔日高傲的寿亭侯有一拼的魏文长,面对这等指责,竟然没有一丝的动怒,这可不该是他的性格啊。

想到此,黄月英瞥了一眼安平。

在场只有安平一个陌生人,本身便是名师之徒,加上他又是魏延一家的救命恩人,魏延的性情转变估计和他脱不了干系。

“魏征西之言可是真话?”

“真话。”

“对朝廷,对陛下没有一丝意见?”

“没有,延所做之事有错,又怎能怪罪他人,丞相在时亦曾规劝过我,当时我头脑混沌,没明白自身的问题,如今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有别人指点迷经,延已经想通了。”

黄月英听着魏延的话,心有越发惊异。

虽然不知道他想通了什么,是不再目中无人,恃功自傲,还是自身惜命,怕枉死在外。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黄月英的判断。

本来,听到夫君去世的消息,她除了感到巨大的悲痛,还对大汉的未来感到担忧。

现在正是多事之秋,经过孔明数年的北伐,大汉对曹魏已经形成暂时的优势,不仅粮草问题得到了解决,朝廷上下对兴复汉室的希望也空前高涨。

如今孔明一去,朝廷上下势必会混乱一段时间,又会有多少英杰收到影响,本就人才贫瘠的大汉真受不得这种折腾。

而自家内乱,曹魏必然能修养生息,此消彼长之下,两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黄月英之所以如此刺激魏延,为的就是看看他对大汉是否还是忠心,以后面对众多的责问,能否顶住压力。

现在看来,魏延忠心可嘉,而且经历一场生死之劫,明显对其有了一番沉淀,想必以后做事会更加稳重,对大汉来说,是件好事。

而且要带着他面见陛下,得先确认其内心没有抱怨,否则出了什么事情,自己难辞其就。

“若真是如此,老身很是欣慰。”

言罢,黄月英站起身来,“我今日就进宫求见陛下陈清事实。魏征西,你还得乔装扮作相府的下人,先在宫门之外等候,可否?”

魏延抱拳道,“全凭夫人安排。”

“很好,”黄月英微微颔首看向诸葛瞻,“瞻儿,你在府里陪着你汀兰姐她们,我同你文长叔叔前去求见陛下。”

诸葛瞻起身称是。

黄月英年纪虽大,行动却很迅速,安排好一切,便带着魏延走了出去。

他们一走,安平内心也放松下来,只要黄月英肯出面,魏延的性命算是保住了。

没准刘禅耳根子软,魏延痛哭一番,还能遛下个爵位什么的。

黄月英二人走后,大厅里冷清了不少,几个人各怀心事,没有多说什么。

诸葛瞻见时候不早,便吩咐管家,准备饭菜招待几人。

汉朝的时候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粮食的产量低,一般人家甚至包括一些低级的官员,都是一天两顿饭,上午9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