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一鸣惊人54(1 / 2)

被前台侍应带到琴室之后,耿天佑一眼就看到了那架醒目的演奏会级别的钢琴,问过侍应可不可以弹奏之后,得到允许的他,心中大定,走了过去试音。

双手随意放在琴键上,耿天佑有点生涩的逐一按过琴键,手感不错,音色标准,音准虽然有细微偏差,但不是他有【绝对音准】的天赋,却也分辨不出具体差了多少。

只不过,随着耿天佑试弹中,唤醒了越来越多有关钢琴演奏的知识经验与肌肉记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他发现自己尽管拥有了技巧,但是他并不了解多少钢琴曲。

上辈子的耿天佑,对器乐一无所知,对乐谱也所知甚少,就算也曾听过一些钢琴曲,也是记得模模糊糊的,想要得到完整的乐谱,除非是用歌谱替代,但歌谱毕竟不是乐谱……

最后,耿天佑也只能取巧,迅速在《某平行时空经典曲库》中搜索钢琴曲,要不然,待会东家来了,他连一首完整的钢琴曲也弹奏不出来,那就尴尬了。

也就是因为耿天佑的技能来自于系统奖励,完全不是自己一步一步学习磨练上来的,要不然的话,也不至于空有屠龙之技,难为无米之炊。

好在《某平行时空经典曲库》非常给力,考虑到清吧的氛围,耿天佑给出了“主题柔美、亲切,节奏轻快舒坦,技巧适中”等搜索条件。很快,就有了几页结果。

最后,耿天佑选择了一首钢琴小品《致爱丽丝》,无他,只因为译名不仅优美,而且很对胃口,很随性的一种选择方式。都是某时空经典名曲,无所谓选哪个,都合适。

接下来,因为有了曲谱,耿天佑慢慢的弹奏了一遍《致爱丽丝》,不仅感受到更多钢琴演奏的知识经验与肌肉记忆被唤醒,就连这首曲子也带给他极大的惊喜。

曲子虽然很简单,主题通俗易懂,但更深奥之处,也就是耿天佑在唤醒与钢琴曲相关的知识经验之后,才知道这绝对是大师之作,于平凡中显出完美。

一边是读懂了《致爱丽丝》大巧不工,增删不得的完美,让懂得欣赏的耿天佑沉迷其中;

一边是耿天佑在演奏中,感受到各种有关钢琴演奏的知识经验与肌肉记忆,不仅仅是纷至沓来、层出不穷,更是演奏一遍就融入自身一部分,愈发如臂使指的快乐。

两相叠加,让上辈子的乐盲,变成了此刻沉浸在音乐世界的乐痴。

耿天佑忘我的演奏着,感受着乐曲的情绪,与自身感触的交融;在尝试着开始表达自身感触的同时,足以支持他表达的各种抒情技巧、思路,在旁征博引式的被唤醒了之后,令他产生了愈发浓厚的自我表达的渴望,令他如癫似狂的一遍遍演奏起来。

如果说一开始,耿天佑弹奏的还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只不过对于表现出这首钢琴曲越来越熟练。

那么,当他自己的表达欲被乐曲的理解,和技能的唤醒交相刺激、引动,当他的能力足以支持他传递自己的情绪,他弹奏的已经是属于耿天佑的《致爱丽丝》了。

自古以来,演奏他人曲目,都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种境界,但也高下有别。

一种,自然是从熟悉到理解,然后诠释原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说各人的理解思路、深度会有所差异,但方向性还是与原作者保持一致。

——这是最常见也最稳妥的一种方式。

另一种,还是从熟悉到理解,但是下一步不是诠释作者想表达什么,而是通过曲目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并且视为推陈出新、超越或者至少与原作者并肩的一种方式,视为另一个境界的演绎。

但是,前者虽然不过是中规中矩,但至少容易被人接受;而后者虽然志气可嘉,但大多数因为才情、能力不足,反而沦为笑柄。

——真正才情、能力俱足的,却又不屑于演绎他人作品了。

而才情这回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主要还是能力不足导致的。当你具有足以表达你的想法的能力,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

——因为很多时候,思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表达出你的思想。

仍然拿《致爱丽丝》举例,艺术得到共鸣,是因为每个人会为之产生情感共鸣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于《致爱丽丝》表达的情感,只是他们无法通过《致爱丽丝》这样的钢琴曲,把共情表达出来。

而耿天佑,首先是钢琴演奏方面的技巧足够高超,系统醍醐灌顶的知识经验,又能够让他理解乐曲的深意,理解乐曲的音乐语言,在诠释《致爱丽丝》的贝多芬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就能达到更高的高度,更深的深度。

其次就是,当耿天佑完全理解《致爱丽丝》之后,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技巧去从各个角度、层面去表达这种理解。

就好像一件事的本质没有变,但叙事角度、方式变了,就赋予了这首《致爱丽丝》不同的版本。类似同一个歌手,唱同一首歌,用了不同的配乐。

最后,当耿天佑开始用《致爱丽丝》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人生感受,主旋律没有变,但很多音阶方面变化上,其实已经与《致爱丽丝》完全不同了。

当耿天佑只选择《致爱丽丝》的语言、曲调、情绪、风格等其中某种特征,然后其他东西都是自己的,也就只能让人感到熟悉,却绝不会让人认为和最初的《致爱丽丝》,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了。

等到耿天佑炫技完毕,平复了激动的情绪,慢慢的停止弹奏。忽然间,雷鸣般的掌声响彻耳边,他这才从强烈的表达欲中抽离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