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_分节阅读_第354节(1 / 2)

  “你分给我三成兵,我给你五成,去的人抢多少财物算多少财物,但那些女医和神药,我要拿八成。”

  “不行!”

  白羊王立刻摇头:“只能是六成,那些勇士都还要分的。”

  “我这边还有可汗呢!这样,七成,大不了看能抢来多少会制白药的女医,我给你留一个。”

  “两个!”

  “一个!”

  “必须两个,一个太容易死了。”

  “还是看到时候有几个人吧,多的话给你两个,不多的话,只能一个。”

  “这……好吧。”

  两人在利益划分上,勉强达成了共识,紧接着便要动兵。

  随着时光的流逝,军臣单于越发衰老,年迈的狼王已经无法率领他的大军出征,而他的儿子也看不出狼王能力,没有他们,右贤王和白羊王只能调动自己部落和势力范围的兵力,麻烦的是,右贤王带来的兵力不多,而这次汉国已经有了兵力准备应对,他们只能又拉来了楼烦王,一起凑了六万骑兵,两万在草原,由右贤王控制,用来牵制卫青率领的大军,另外四万,用来进攻汉国。

  骑兵浩浩荡荡的出行,太过惹人瞩目,不能直接冲到面前让对方察觉异样,还未到边关,从对手那边学会使用斥候的白羊王便派人探查情况,除了观察城防,还有一重点,便是寻找边关外的汉人部落,询问他们是否见到了卫青率领的大军。

  很显然,抓捕曹捷,确定自家出了叛徒,接下来会有匈奴进犯的上谷郡人加强了边防,每日出现在城墙上方的人头多了数倍不说,就连升起的篝火也多了不少,好在没有听到多少马叫。

  有这么多兵力驻扎,这里根本不适合突围,好在再往它郡走走,在交界处,守备还是过往一样,更妙的是,他们还从几个关外部落人口中确定了有汉国大军经过的消息!

  这些部落中的人和草一样,哪边有风(对自己更有利),便会倒向哪方,而他们作为逃亡出来的流氓,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再回到汉国,只能在关外生活的他们,更多需要依附于匈奴人,面对他们肯定会说实话,不过,被派过来的斥候是个谨慎人,他还是专门去探查了一遍,在看到了后面新出发的辎重车,这才放心的返回了自家大军,向白羊王和楼烦王报告这些消息。

  从上两郡交界处突围!

  白羊王和楼烦王立刻确定了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四万大军,冲上不算多高,戒备又不够森严边防线并不算多难,白羊王没有在十里开外已经点燃的烽火,他看着已经打开的城关,心神越发的振奋,伸手用马鞭指着前方:

  “儿郎们!神药、财宝,粮食,女人,奴隶都在里面,冲啊!”

  回应他的,是一众匈奴骑兵如狼般的嘶吼。

第384章 匈奴攻城

  黑烟滚滚,一节节燃起的烽火,将敌袭的消息传递到上谷郡城。

  收到消息的韩盈并未感到意外。

  她早就预计过时间,匈奴人到达基本上就是这几天,对方攻打进来才算正常,不打才要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只是打过来仍旧不代表结束,而是所有准备做足后的最终对决,是胜是败即将定论,如此重要的时刻,韩盈对来犯的敌情一无所知,不清楚城内的状况如何,更不知道到底卫青制定什么计划歼敌!

  掌控欲越来越强的韩盈,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眼瞎耳聋,只能被动等待外界消息的情况,她让燕武为她穿上甲胄,带着人飞快赶到郡府。

  上谷郡城作为边郡,遇到敌袭的次数并不少,早就有了一套应对流程,来的路上,韩盈便已经看到收到消息的百姓脸上虽带着惊慌,却又能正常往家跑,还有成队士兵穿着甲胄,拿着兵器赶往城墙处,等到了郡府,里面的吏目虽说已经开始跑起来处理事情,但行动还是极为有序,并未出现慌乱的姿态。

  看着上古郡城各人应对的情况,韩盈焦虑的心逐渐往肚子里放了一些。

  毕竟此刻公孙敖可不在城中,他受卫青之命,率领着五千骑兵出城去了临县驻扎,城里可靠不上他来指挥御敌了。

  当然,韩盈也不觉着一个平时能力就很烂的团队,在突发情况时换了一个实力稍微厉害点的领导就能瞬间改头换面,执行能力突飞猛进,早在处理完曹捷等人的事情后,韩盈就进行了一次演练,她更担心的是演习效果和真正应对进攻是两回事,别前者知道是假的,心态放松,所以才表现的那么好,现在匈奴敌军真来了,瞬间慌乱起来,六神无主,到处都乱成一锅粥,那才叫要命。

  现在应对的和演习差不了多少,韩盈也就没有多插手,她带着人,径直向郡守郝贤所在的中堂走去,还未靠近,便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命令:

  “四五万大军……嗯,郡中兵力还算充沛,能够应对,先让正军守于城上,备军驻扎城下,原地待命,征人只将原先所调的民夫征来,运送石块滚木,其他全都守于闾里,无令不许外出,违者杀无赦!”

  在边郡这种几乎年年都能遇上匈奴人的地方做郡守,别的不好说,军事能力绝对能有两把刷子。

  就像郝贤的命令,听起来有些反常识,‘正常’来说,遇到攻城,应该男女全部动员起来备战啊,就算不上城墙,做些转运的事情,也应该对守城有所帮助吧?可实际上,动员百姓,只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能用,比如攻城的敌军有明确的屠城行为,百姓抗战情绪极高且正规军所剩无几,非必要的情况下动员那么多人出来,只会引发更多麻烦。

  最简单的,真全城动员,那怎么也得出来成千上万的人,上哪儿找人手指挥?这些人大部分可不会有基本的排队、绝对服从意识,不乱跑都算是好的,真交给他们活计,肯定会这里出点事故,那里晚点时间,这对前线的正规军简直是致命的。

  而让这些民众到城墙边,那就更危险了,城墙上下容纳空间是有限度的,突然增加那么多人,肯定会阻碍正规军的行动,更不要说他们本身就有畏战情绪,一旦听到风吹草动,再经过群体情绪发酵,瞬间就要内乱,好点的只是往家逃,不好的,绝对能出现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遇到敌袭,应对的必须是正规军,而且正规军尽量不能全上去,缘由和上面一样,城墙上的人要适宜,便于守城和军备运送,此外便是留有支援调整的余地,不然人全上去,哪个地方出现了缺口,根本没法调兵再补。

  而调过来转运物资的民夫有经验在,能够服从命令,在正规军损失过重时,可以凑合着当成士兵用,到那个时候,百姓也勉强可以动员一下,至于现在,还是将他们关在家中,防止群体聚集出现大规模恐慌动乱的现象吧。

  能做的准备早就在之前处理好,此刻的郡守郝贤基本上没有多少命令可以下达,三言两语让新晋的都尉和暂代的长史做好准备之后,他便抬头看到了身穿甲胄的韩盈,脑子瞬间嗡鸣起来。

  她可千万别想着插手指挥又或者上城墙!

  倒不是说瞧不起韩盈,而是在已经有他的情况下,再来个人就要出现命令冲突的乱子,而对方这幅甲胄在身的模样,肯定是有上前线的打算,可那残肢断臂尸山血海的景象哪里是没上过战场人所能承受的?甚至吓到了都不算严重,就怕那时候有攻上来的人或者匈奴人的流矢伤到她,若是……那可就麻烦大了!

  头疼的郡守郝贤连忙上前问道:“韩刺史为何这般……?”

  “不知情况如何,心中无法安稳。”

  这种时候哪还有互相试探的时间?韩盈直接了当的开口:“我过来看看,郝郡守不必在意,若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即可,不过,我倒是希望千万别用上。”

  听韩盈这么说的郝郡守顿时松了口气,同为上官,他也能理解对方的心情,谁能接受坐以待毙?既然不打算指挥,只是过来听一听军情,顺带和备军一样做个正军的指挥补充也没什么不可,尤其是对方……

  “既然如此,韩刺史便和我先用着膳食吧,匈奴大军还得等会儿才能到,而现在不吃,等他们到了,那可就吃不下去了。”

  韩盈沉默了一下,终究还是没有问是哪个吃不下去。

  不得不说,大敌当前,两个还能吃得下去饭的主官,给府中官吏释放了一个很好的信号,这次的匈奴攻城并不算多严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