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大清老忠臣向荣的末日99(1 / 2)

太平军东征,向荣也是严阵以待。这时的江南大营拥有兵勇约万余人,攻占了太平军在七桥瓮和紫金山南麓的前哨阵地。

既然江南大营只是防守,太平军分遣主力北伐、西征后,便主动收缩城外阵地,凭城固守。

在此情况下,向荣主张“缓攻金陵,先从水上去其船只,使江宁、镇江,扬州三城之贼,首尾不能兼顾,然后可以制其死命。”

向荣在武昌时,就深感建立一支水军的必要,在沿江东下的过程中,又深受无水军之累,此时若要攻克金陵,的确非首先肃清江面不可。

然而建立一支能与太平军水师相匹敌的水军,也决非一日之功。经几个月的奏调、添造,在芜湖得大小炮船28只,在下游得艇船40余只,但都船小炮轻,对太平军水师构不成威胁。

不久,北伐太平军过安徽,破归德(今商丘),围开封,渡黄河,京师受到直接威胁,清廷在北伐军胜利进军下十分惊慌,责令向荣加紧攻城,限夏末秋初之际收复金陵,以牵制北上之太平军。

对于朝廷的谕旨,向荣当然不敢拒绝,但他心里明白,仅凭江南大营现有的兵力,内攻下金陵是不可能的。

他在奏报中申述说:“攻城之法,城小可以合围,城大只宜声东击西,乘其不备,至于低有地道,高有云梯,或束藁以填壕沟,或囊沙以作阶级,此其大较也。

今则九十六里之城,合围既力有不逮,其余各法,自五月以来,先后屡用,虽有小获,终未能破城大创。”

江南大营本来兵力无多,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又先后调出3000余名尾追,兵力更形单薄,于无可奈何之中,只得勉强应付。

他挑选了3000余名精兵,亲自与之沥血饮酒,誓师破城。显然,这是做给皇上看的。偌大的金陵城,决不可能用此法收复。

在江南大营建立的第一年内,向荣只是定期派兵对金陵进行零星的攻击,但这既不可能攻克城池,也不能使皇上满意。

结果不断遭到咸丰帝的严责和痛骂:“似此等打仗,不过谨(仅)免大败……若不能攻克金陵,汝亦无颜见朕。”

向荣是一个行伍出身的战将,统兵行阵,尚能面面俱到,运筹帷幄,则非共所长。

他受任钦差大臣之后,很少有通筹全局的奏报,到1853年秋,由于前临大敌,上受严责,才开始“通筹全局”起来。

这时他深知,单靠江南大营本身的一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攻克金陵,于是他向皇上提出了攻克金陵的如意计划。

即等清军攻克上海(时上海为小刀会起义军所占领,江南大营又分兵前往攻剿)之后,调上海之兵先克镇江,然后移得胜之师归入大营,扼守金陵东北。

再调江西江忠源之兵,扼金陵之南,调黄河以北胜保所部扼金陵之西,以各战船扼塞大江,四面兜剿,元凶即可授首。但根据当时情况,这种全无实现的可能。

这时攻克上海尚遥遥无期,江忠源急忙于对付西征军,胜保正忙于对付北伐军,根本无法脱身,至于奏调的战船也尚无踪影。

故向荣这样的“通筹全局”,在咸丰帝看来,形同搪塞,根本无法采择,因此,只换得了更加严厉的训斥。

后来,向荣出于无奈,又硬着头皮向朝廷提出从江北大营抽派1000马队的要求,结果又遭到皇上更加严厉的斥责:“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