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左宗棠收复长沙76(1 / 2)

信程朱理学的地主武装,在湖南,是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可不止曾国藩一个人在搞团练。

华夏三年,湖南曾国藩搞团练,而骆秉章也在号召其他人建团练,长沙响者云集。

骆秉章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其先祖道德公(926~1009年)于后周时期,由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杨塘村南迁广东。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骆秉章出生于广东广州府,后举家迁往佛山。

嘉庆十七年(1812年),骆秉章19岁,他以第三名考中秀才。27岁应乡试,骆秉章中己卯科第五十八名举人。

骆秉章在京师做了16年朝官,最显赫、最荣耀的职位就是做过道光皇帝的侍讲学士,在朝野有帝师之尊。

他蜚声士林,享有极高的人望,咸丰皇帝,对这位先帝之师也尊敬有加。

在京期间,骆秉章不仅以学识见长,更以清廉著称。也因为清正廉明,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数起数落。

骆秉章出任湖南巡抚,这个人脑子好使,性格八面玲珑,很快就搞定了长沙的文武官员。

华夏三年八月,曾国藩不得不将衙门迁往岳州。随着战局越来越紧急,大清朝廷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大,曾国藩趁机招兵买马,迅速扩大湘军队伍。

这时,郭嵩涛前来拜见骆秉章,希望能和左宗棠的华夏军和平相处。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

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左宗棠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当然,他很可能想不到,与左宗棠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郭嵩焘开始还是走科举,他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中举人,但接连两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到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间虽然不长,影响了他以后思想偏离了传统。

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他“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第五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华夏三年四月,左宗棠写信给郭嵩涛,让他劝湖南程朱理学地主反清,想要什么可以谈。

骆秉章当时求贤若渴,就接见了郭嵩涛。见面之后,郭嵩涛劝骆秉章既不要帮助朝廷,也不要帮助太平军,而是拥兵自重,趁机自立。

郭嵩涛要程朱理学的地主看清形式,不要以卵击石,继续对抗左宗棠。

他是要做苏秦张仪,他还说如果不想投靠石达开,还可以做韩信。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作为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形成鼎足之势。

韩信没有听取,最终被吕后所杀,落得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可是骆秉章和大清有感情,他也有自知之明,做不了枭雄,因此他没有采纳郭嵩涛的建议。

他认为郭嵩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也没有斥责他,想将他留在营中。

郭嵩涛觉得骆秉章,当真是脑子发昏了,大清要亡国了,谁愿意跟你啊,他告辞而去。

当他听说,左宗棠要用武力强攻长沙,便特意拜访华夏军。

两人见面后,郭嵩涛说得滔滔不绝,左宗棠却始终微笑不语。

华夏三年十月,湖南程朱理学地主,终于受够了大清。

于是湖南程朱理学的地主,和左宗棠进行谈判,要求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可以投靠石达开。

石达开已经写信给左宗棠,湖南以他为主,只要能拿下湖南,除了军队,都可以谈。

左宗棠给出条件,湖南程朱理学的地主,给出一半土地和财产,石达开可以接受长沙的投降。

左宗棠已经安定湘南,郭嵩涛代表长沙地主,来和左宗棠商量如何交接治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