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清失败的货币改制46(1 / 2)

大清政府没有铸造计量银币,因此不能用货币贬值来缓解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因为国内白银短缺造成的严重通货紧缩。

这些年间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最终在1851年触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清政府带来增加军费的压力。

从1851年开始,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广东、福建和西南地区爆发的其他小规模起义,大清开销的军费总额高达上亿两白银。

19世纪50年代,大清年收入仅约4000万两。为了应付困境,清政府除了开始征收间接消费税外,还试图通过发行纸币,铸造贬值的铜钱甚至铁钱来弥补赤字。

大清纸钞的发行,在石达开汉王币的冲击下,彻底失败了。清政府于1864年废止了纸钞,继续实行原有的分散型财政制度。

当时大清有些官员,发行纸钞只是孤注一掷的“通胀融资”(inflationaryfinancing)的一个例子。

19世纪50年代以后,各地编纂的地方志,大多没有提到大清纸钞。纸钞未能流通,意味着清政府没有从纸钞发行中获得经济利益。

这与石达开的汉王币成功流通形成了鲜明对比,石达开刚发行就用军队,保证了纸币的流动性。

国家发行的纸币与民间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有着根本的差异。国家在其领土内,可以利用政治权力赋予其发行的纸币以法定货币的地位。因此,不可兑换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纸币的失败。

那为什么19世纪50年代的清政府,甚至无法迫使自己的军队和督抚,接受政府发行的纸币呢?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在粮食贸易、煤炭开采等领域,针对市场和商人的采用实际政策。这些政策显示,清政府官员愈来愈认识到,市场运作的重要性。

事实上,1853年前的大清货币改革计划条理清晰,推进谨慎。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分别以在经济生活中使用的白银和制钱计价。

大清中央和省级财政官员都明白,官府发行的纸钞要获得成功,需要能够在商业交易中得以流通。

为了确保纸币的价值,清政府在城市和主要市镇设立了官钱局,这是在储备金基础上,发行和流通纸钞的金融中介机构。

大清政府动员民间金融商,以当时的钱庄模式来管理这些机构,并试图利用公款支持其运作。然而,这项制度建设的尝试未能成功。

为什么大清19世纪50年代发行的不兑换纸币失败了呢?为什么大清发行纸币,没有像石达开那样,成为激励国家当权者,寻求财政集中管理的动力呢?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在处理货币问题上,尊重市场的政策框架,这对其渐进流通纸币的计划,至关重要。

然而,这种渐进的方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在经济核心地区,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残酷战争,打乱了地区间的私人金融和贸易网络,扰乱了正常的财政运作。

在太平天国要扫灭清妖的状况下,银票(即以白银计价的纸钞)流通十分困难。

清政府官员在1855年之前,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流通银票,反而决定采用,以制钱计价的宝钞代替银票。

这是清政府认真地尝试用铜本位制,替换银本位制,并用钞票作辅助手段。

19世纪20年代以来,大清经世学派的官员和学者深入讨论。而“改(银)票用(宝)钞”这一决定,对保证纸币可兑换的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50年代,面对太平军战争威胁下,清政府不能用粮食或食盐,来担保纸币的价值,只能用铜钱来兑换纸币。

此外,跨地区运输,大量笨重而低价的铜钱极其困难,大清中央很会甩锅,将宝钞兑换的问题转嫁给各省政府。

对以制钱为单位的纸币的依赖,使兑换工作高度分散。在这样的战时经济运作中,清政府显然难以建立集中的财政制度,以保障纸币的价值。

清政府失败的纸币试验表明,要使制度建设持续迈向集中化,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例如繁荣的跨地区贸易和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18世纪的清政府在管理货币、规范金融市场方面的经验,对其19世纪50年代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维持银两和制钱之间1∶1000的官方兑换价,是清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

18世纪初,清政府对“钱贵银贱”现象,(即制钱相对于银两的高价值)非常关注。

乾隆在位时期(1736-1796),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货币。

首先,大清政府的目标,是保持白银与制钱之间的供需平衡,而不是依靠严厉的行政手段进行控制。

例如,1两白银只能兑换约700到800文制钱,清政府下令各省开铸制钱,希望增加新铸制钱的产量,来提高银两的相对价值。

出于同样的考量,大清中央政府还下令将地方政府存留的制钱,定期投放到市场以兑换白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