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242(1 / 2)

  这村店营建的事儿是高长松提出的,他却不准备亲自管理,思来想去找了于四娘。

  古代跟现代不同,没有应聘一说,这年头官员可能讲究避嫌,但像他们这种民间的,一般都是宗族抱团,不是认识的,不是熟人举荐的都不用。

  高长松在高老庄名声好,有一点就是他给本村的缺地人口提供了岗位,教给他们足以在这时代安身立命的技术,哪怕苦点,哎,这年头干什么能不苦呢?

  高长松想于四娘跟高澈一家本就跟他熟,他常去镇上办事,缺个搭把手的都带高澈去,至于往来会客,照顾亲眷,于四娘又当了高翠兰她们小半个娘,两家如此,将村店交付给他们经营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他看来,于四娘是个精明的小妇人,一定能将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至于什么“家产被无良亲戚强占”的戏码在这个年代的村落很难发生,原因很简单,眼下各国虽修建律法,可在闭塞乡镇中,真正起到治家、治乡作用的,其实是从古至今绵延下的道德孝义。这年代的人非常讲究名声,尤其在高老庄这种流通很低,人世世代代都生于此、亡于此的村落,人们都很小心地经营自己的名声。倘若高长松苛待了村人,他便难以行商,同样,如果于四娘他们贪图了高长松的家产,也会难以在村中生活下去。

  从涂里正那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去问了高澈跟于四娘的意见。

  高澈不用说,还是那副憨直的模样,高长松还没说完,他就大咧咧地应下来道:“成啊,只要十二郎不嫌弃我等粗笨便好。”

  高长松听后颇有些哭笑不得,他无语道:“我话还没说完呢。”你听完再回话也不迟啊!

  高澈表示:“索性十二郎也不会害我,你说完我帮忙就是,哪里要想旁的?”

  高长松先有些感动,之后则无声无息地给了于四娘一个眼神,于四娘很清楚他在想什么,又看回去,也很是无奈。

  哎,高澈白长了大个子,平日里想得却不多,是要于四娘帮他看着的。

  无论如何,于四娘跟高澈是答应帮高长松经营这村店了,高长松甚至想着,他得弄些这年头没有的吃食在村店里卖,说不定还能靠此多攒点营业额。

  卖什么呢?看穿越文中前辈的致富方法,卤味跟麻辣烫是最赚钱的,可身在唐代的高长松表示,这年头没有辣椒,麻辣烫就不用想了,卤味……香料真的很贵啊!用来做卤味真得赔的裤衩子都没了,由此观之,这两样绝对行不通。

  哎、想想,到时候再说吧,店还没有搭起来呢!

  ……

  很快到了八月中旬,与现代不同,这年头虽有“中秋”这词汇,却无正儿八经的“中秋节”。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才出现了“中秋节”一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