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聋老太太22(1 / 2)

四合院。

分红薯大会圆满落幕,各家各户欢天喜地地回家做晚饭。

东厢房王明峰家。

“最后一道菜,小鸡炖蘑菇了您哪!”

随着何雨柱唱响菜名,众人纷纷落座。

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贾东旭、何雨柱、许大茂,王明峰,男的一桌。

聋老太太、一大妈、二大妈、三大妈、何雨水、于莉、于海棠,女的一桌。

小鸡炖蘑菇、烤鸭、萝卜炖大鹅、干笋炒腊肉、清蒸腊肠、酸辣土豆丝、蒜泥大白菜、炒鸡蛋、鲫鱼豆腐汤,主食白面大馒头。

一式两份,摆满两桌。

众人看着眼前的美味佳肴,俱都喉咙滚动,垂涎欲滴。

这太丰盛了,有的人家里过年都没有这么丰盛。

“呵呵,老婆子我今日是沾了我孙子的光了。”居女桌首位的聋老太太满脸笑容。

聋老太太。

五保户,国家负责她的所有费用,日常起居、吃喝拉撒基本都是由一大妈照料。

腿脚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也不太管理院儿里的事。

但是却没有人敢在她面前炸刺儿。

有什么犹豫不定的大事时,也可以请她做主。

地位尊崇,身份来历神秘,剧中曾言年轻时为我军做过草鞋。

在这个四合院里,可谓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前世网友们因为聋老太太变卖自己的粮票一事,对她的身份多有怀疑与猜测。

王明峰也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私人变卖自己的粮票,国家肯定是明令禁止的,但是还够不上投机倒把。

毕竟国家也不可能断绝了人民的活路,鸽子市、黑市这些大多数情况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城镇居民个人的粮食供应有百分三十细粮供应。

有的困难家庭为了更多的粮食,都是把这些细粮跟别人调剂换成更多的粗粮。

实在没有人调剂,才会不得已去鸽子市交易。

贾家贾东旭就是这样,每个月起了粮票,都是带着细粮票去工厂找富足一点儿的工友换取粗粮票。

没有哪个困难家庭那么拧不清守着细粮不换的。

我吃了这顿没下顿,国家总不能让我这顿山珍海味,下顿直接饿死吧?

所以鸽子市黑市这些,更多时候是民不举官不究而已。

真当满街的巡逻人员眼瞎?

其次,聋老太太的身份应该是真的。

街道办不是吃干饭的,评定五保户时肯定会核实真实情况。

剧中有一个细节。

那就是许大茂和娄晓娥闹离婚的时候,聋老太太安慰娄晓娥时说的话。

聋老太太说认识娄晓娥的父亲娄庆成。

并且知道娄庆成在我军的番号还是红的时期就开始资助我军,她对娄庆城大为赞赏。

爱屋及乌之下,聋老太太对娄晓娥是非常的喜欢与怜惜。

言明娄晓娥与许大茂离婚是脱离了苦海。

并且有意撮合娄晓娥跟何雨柱,虽然撮合的手段略显简单粗暴。

按理来说,一个足不出户的小脚老太太怎么可能认识娄庆成这种资本企业家,并且知道那么多内幕消息呢?

无他,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太太当初也是当事人之一。

原剧中一九六七年,因为贾张氏阻挠何雨柱与秦淮茹的婚事。

聋老太太教训贾张氏的时候,曾言自己快八十岁了,也就是她大概是一八八七年左右出生。

剧中她有一张十几岁学生时代的照片。

那个时候她就穿着漂亮的衣服,有钱拍照片,可想而知也是个富裕家庭。

因此她自然有家资赞助我军。

王明峰甚至怀疑这个四合院就是聋老太太的家。

同样是她在训斥贾张氏的时候,就说过贾张氏嫁到这个院儿的时候,她就已经是这个院儿里的老祖宗了。

并且聋老太太是居住在后罩房中间的那间,而后罩房在旧时候一般都是家中女眷的居所。

时间上也对得上,那时候她人在中年。

变卖家产,变卖房屋,与娄庆成等企业家无私奉献资助。

至于剧中何大清说中院正房是他的祖产一说,听听就得了。

何雨柱还说自家是三代雇农呢!

结果从小就跟着何大清上街摆摊卖包子,这怎么说也算是一个小摊小贩,小手工业主了吧!

之后还跟着何大清去丰泽园学艺,何大清跑路之后又去了鸿宾楼跟第二个师傅。

丰泽园、鸿宾楼那是什么地方?

建国前那都是达官贵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建国后经常用来招待外宾。

甚至在现在什么东西都要票的困难时期,去那里吃饭不用票,物资有保障,可想而知有多大的背景。

那是随随便便能进去的吗?

而且何大清进丰泽园,凭借高超的厨艺,一手糟溜三白打败了所有厨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