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评剧(1 / 1)

评剧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BJ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佛曲“莲花”、以名“散落花”,是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宋代已成为城乡丐者丐讨时之唱曲。在清光绪年间,最初只是在冀东民间的“小调”和“秧歌”等演唱中,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成分,逐渐发展成为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清朝末年,冀东一带流传着一种说书唱戏的曲艺形式——“评书”,由说唱艺人和秧歌艺人结合而成,最初只在乡间和街头卖艺,后来随着听众增多,逐渐进入了一些城镇。

评剧的主要声腔有二簧、莲花落、二夹弦、小评弹等,另有“大评弹”唱腔。评剧的表演艺术则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见长,著名演员有花月仙、新凤霞、盖叫天、白玉霜等。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部分艺术表现手法,并受到京剧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韵味。评剧唱腔委婉优美,生动动情,自然流畅;表演细腻感人、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表演细腻精致,尤其是青衣和老旦行当,做工细腻精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评剧的传统剧目有《花为媒》、《小女婿》、《花为媒》、《秦香莲》、《盘丝洞》等。

评剧是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剧种,并流传到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同时它又承载了冀东地区的民间文化,深为戏曲史、民俗史研究者所关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