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修行,从一声嚄咦驴叫开始43(2 / 2)

《观云自在经》,乃是三仙观祖师为九窍之徒所编纂,八孔者不可修习。

传说祖师曾于昆嵛山畔、灵墟山巅枯坐三甲子,观云行云散、云卷云舒,观轻云自在,观雷云紫葳,最终领悟灵云道韵,才著书《观云自在经》

此书循序渐进,但鞭辟入里。将天地灵气的在自然之中的运转之道,论述的十分详细明了

此书高屋建瓴,但趣味横生。著书之时,三仙观祖师已是道神境巅峰,距离那传说中的境界也只有半步而已。

故此回头再看一生道途,那些曾经的遮眼之浮云已是过眼云烟了,那些曾经不明白的、或者未曾详细思考的修行之理,道心自明,高屋建瓴

祖师又将半生所见所闻,引为援例,所讲所述,皆妙趣横生

天地之间凡是九窍者,皆可修行。

那九窍是哪九窍呢?

实际上九窍有内外之别,外九窍也有九窍八孔之分。

双眼、鼻孔、耳朵、一口、以及水道、谷道为外九窍。

而一些动物,水谷之道不明分,混为一孔,此乃九窍八孔之别。如羽族、鳞族、昆族,皆为八孔

但是对于修士而言,真正沟通天地吐纳灵气的九窍,是被称作‘内九窍’的九窍。

分别为三田三关三窍,共为九窍。三田者,上、中、下三丹田;三关者,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三窍者,阴窍、阳窍、中宫窍。

这内九窍,便只有蠃族与毛族走兽的肉身之中才有。那八孔之族的修行之道理,与九窍之族自然是大相径庭

天地分阴阳,羸、鳞、毛、羽、昆五族之中,自然有仙凡之别、玄俗之分。朝生暮死,不能修行者皆为凡俗之流;可仙玄之辈,虽统称为修士,可是人族都为他们一一起了名字:人族修士为道士,毛族走兽修行者是妖怪,昆族、草木二族化形者为精怪,鳞族脱凡者为蛟龙,羽族高洁者则被称为--鸟人。

羽族之称谓非是贬低之意,只是羽族太过于庞杂而已

人族的内外九窍,又通连着五感六识

形、声、色、味、触,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九窍通明之人,不但可见明暗,可听动静,可嗅香臭,可尝甘苦,可知冷热。

六识五感内外九窍,不但相通相连,而且通过经脉气络连接着丹田气海与灵台识海

于是凡人可知高低,辨虚实;再加以修行,身蕴灵气,则可见鬼魅、分灵浊,入海遁地、飞天通冥,可通晓变化之道、明晰生死之理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内九窍分布于身躯的前、后、上、下、中,组成九宫八卦之象,蕴含着太极阴阳之理。

单纯从力量的角度来说,狭义上的修行就是个体所能控制或者容纳的灵气量的多寡。

天地灵气化作体内真气,是为内丹之道;体内真气携心神遨游天地,是为外丹之道

道初三境界只是为修炼内丹做好方向、身体和精神准备而已

道基境界之后的道果境界等,则修行的是外丹大道。

外丹之道,不是吞服几枚丹丸便可,而是以宇宙为鼎炉,道法自然,身融天地的大道。

筑基境界,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大境界。筑基境界主修内丹之道,内丹一道,道阻且长。

修士要不断的吐纳天地灵气,化作体内真气,使得体内窍穴关隘皆通畅无阻,使得体内脏腑化作山川、血管化作江河,又有气海化作汪洋,神台化作九天!经脉气络化作真气龙脉隐于肉身之中,穿窍引穴,在脏腑山河中奔腾流转

直至道基境界圆满之时,体内气海汪洋之中,紫气东来,大日初生。耀耀金丹如同羲和御龙巡游九天般,沿着经脉气络游弋。

真灵作日,心目为月

日月流转,阴阳相济

内丹铸就,道基方成,

所以这一境界才被称作道基境界或者筑基境界,也只有内丹浑元的道基境及以上的修士,才堪堪算是脱凡入道之人,才是被开始被天地认可

一人一鹤,飘逸疾行于云端之上

黄庭箴言自云端飘落,又化作点点金光,言融云海,云海翻滚而金雷乍现,轰的一声旱云雷鸣,徐徐清风随着那一人一鹤,料峭南下,风过果落、稻麦飘香,人间丰收时,秋风送爽稻谷忙

端的是一副灵仙鹤动、丰收人间的好景象

至于那三个听道童子何在?

那仙鹤如乌似金的遒劲左爪之中,攥着三个小黑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