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改稻为桑(1 / 2)

“今年的预算,内阁想必都已经有了章程,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虽然日子过得苦了点,也算凑活。但内阁前几年就批下的两宫两观,也该加快进程了。”

嘉靖望着头顶的木雕长龙,突然加重声音,轻飘飘的一句话,顿时让身为户部尚书徐阶和户部侍郎高拱头大,两人嘴角忍不住的颤了几下,感觉腿脚发软。

今年的财政预算里他们根本就没有纳入这笔支出。

嘉靖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以及刚过去的嘉靖三十九年,各省灾情不断,户部实在是拿不出钱来。

徐阶看了眼满脸不悦的皇帝,小声的应了声,便不再言语,脑子里飞快运转,思考该从哪里给陛下挪出一笔修道观的钱。

今年的税收内阁已经早早的分配完毕,朝廷各部都有花销,京官的俸禄欠了好几年了,也要补上。

去年年初拟的财政预算,结果一年过完,最后有了亏空,他不想今年再落下亏空。

徐阶默默的叹了口气,感觉自己这个做媳妇的,现在是左右为难。

到处都要花钱,可银子全让严党的人贪了。

看向一旁趾高气扬的严世蕃,恨不得活剥了对方。

“倒严,必须倒严。”

清流党的几人彼此交换了意见,纷纷眉头紧皱,倒严之事对于大明朝来说迫在眉睫。

兵部侍郎张居正身为徐阶的学生,见几人气氛越发紧张,便主动站出来回答道:“这几年海上倭寇横行,江浙产的丝绸卖不出去,朝廷平白少了上千万两银子。若是能平定倭寇,将丝绸卖到海外,想必也能弥补朝廷的亏空。可若是募兵平定倭寇,那就要再增加两百万两的军费开支。”

作为兵部侍郎,张居正自然明白现在的情形,整个朝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库没银子,各个地方都需要花钱。

卖丝绸可以挣钱,可海上有倭寇,抗倭又需要花银子,可是国库现在没银子。

这明显就是一个死循环。

“哼,去年财政落了亏空,若不是我们这些干苦差事的顶着,变着法的从各处弄来银子,你们这些人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站在这里。”严世蕃冷笑一声,大声喊道。

嘉靖帝朱厚熜打量了一眼张居正,听到对方说的话,内心顿时一喜。

眯眼瞧着大喊大叫的严世蕃,不免有些不喜。

“严世蕃,万事求稳不如一默,这点该跟你爹学学。严阁老,你说说,该如何解决。”

嘉靖笑了笑,敲打几句严世蕃,便将话题抛给严嵩。

沉默不语的严阁老思索片刻后,便跪下来回话道:“回皇上,倭寇自然是要剿的,抗倭的二百万两自然也要凑出来。江浙地带作为产丝绸的大省,若是能增加丝绸产量,便能弥补亏空。臣以为,应该在江浙地带实行改稻为桑,增加丝绸产量。”

严嵩颤颤巍巍的跪了下去,当了内阁二十年的首辅,他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

嘉靖看向底下的几人,又问了几句闵浙地区的事情,确保这个改稻为桑有实施的条件,才答应道:“准了,让内阁拟个奏折出来,交给胡宗宪去公办。既然是工部欠的债,就让工部协助吧!”

嘉靖帝大手一挥,算是批准了严嵩的改稻为桑政策,将烂摊子交给严嵩父子,他很放心。

在他眼里,有些人是云有些人是水,没有奸臣都是忠臣。

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

解决了心头大事,嘉靖心中莫名轻松起来。

就在内阁众人讨论改稻为桑的实施方案时,殿外忽然吵闹起来,一太监高喊着献瑞,快步爬了进来。

“陛下,裕王妃生了,是世子。”

报喜的太监高声喊着,想要在皇上面前留个好印象。

嘉靖似乎早有预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激烈的情绪波动。

“知道了,该有的赏赐让司礼监去办,朕这里有几件礼物,拿给裕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