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民心可用(二)33(1 / 2)

巡视了一遍吴县即将开业的钱行,朱载堃紧绷的心弦也算能够稍微放松一些。

能不能在苏州府安然无恙的做好改稻为桑这件事,钱行的顺利铺开至关重要。

朱载堃瞧着窗外绿色盎然的古树枝头,目光随着扶风而动的枝条上下翻飞,但此刻眉头紧锁,有些沉默不语。

“算了算日子,送到宫里的密信也该有回音了。”

朱载堃自言自语道,有些欣喜也有些害怕,他不知道自己的父皇会给出怎样的答复。

苏州府的改稻为桑要改到什么程度,没人告诉自己。

没有考核标准,那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就没有了凭证。

朱载堃让朱七事无巨细的汇报,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他计划好的十万亩桑田到底能不能通过嘉靖帝的考核。

从朱载堃到苏州开始,他便开始准备改稻为桑这件大事。

通过邓九光搜集的苏州府各县实情,朱载堃推算出十万亩桑田可以算是一个十分稳妥的数字。

即不会让苏州府的农业遭到打击,逼反那些无田无地的百姓,同样这也是苏州府大小官员所能承受的极限。

时间一天天过去,犹如落水飞花,顺着痕迹,逐渐远行。

赵贞吉自从秉公执法的断了几个案子,在吴县百姓心中一下子便有了赵青天的威望。

靠着百姓的口耳相传,让苏州府衙的声望很快便传了开来。每次开堂审案,总有那些百姓前来凑凑热闹,为赵老爷拍案叫绝。

下余其它诸县也逐渐有了不少的百姓特意赶到吴县来向知府老爷申冤诉苦。

尽管大多数案件都是些水落石出的明白事,但百姓无疑不再夸这位赵青天做事公允。

在苏州府衙大堂坐了几天,赵贞吉便一股脑的将这些鸡毛蒜皮的审案差事全部抛给了王文玄去干。

发往南直隶的公文有了回复,南直隶小朝廷答应筹集二十条船的粮食,正由朱七押送,不日便能送达。

向外省卖粮的船队,也已经有了消息。

这些吴县富商在尝到巨大利益之后,便不惜代价的购买粮食,一但运来苏州,转手便是几倍的利润。

随着粮船逐渐停靠在吴县码头,苏州府的水患灾情立刻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平息下去。

聚集在城外的灾民短短两天时间,便已经少了许多,但凡能卖一把力气的男人都被分配了工作,挖渠铺路采石伐薪。

至于那些手脚灵巧的人更是宝贝的不得了,吴县郊区那几座新建的工坊为了抢人,将顾虑全都甩给了赵贞吉。

现在还候着赈灾粮的就只剩下那些老妇老翁以及一些半大的孩童。

二月二十八。

清晨,天空愁云密布,一轮光日只留下一道模糊残影。

空气中传来几声嘶哑的嘀鸣,枝头稀松的站立着几只鸟雀,正眯着小眼打量树下的人影。

朱载堃此刻正气喘吁吁的结束完自己的晨练,自从来到苏州府之后,他是一天都没有拉下,除过中药滋补,锻炼也是他的重中之重。

经过这一个月来的坚持锻炼,朱载堃有了很大的变化,眉目之间多出一份坚毅,弱不禁风的身板逐渐开始瓷实,长相也越发出众。

两道剑眉凝成一片,威严越发醒目。

贴身大拌王宝见朱载堃结束晨练,便细心的端来热水,小心伺候左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