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寂静繁华37(1 / 2)

巴纳德星系是位于太阳系5.6光年之外的单恒星系统,也是人类逃亡旅途的第一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旅途后古神星终于是到了这里。

巴纳德星是一颗质量非常小的红矮星,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侧,距离地球仅约6光年远。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在1916年测量出它的自行为每年10.3角秒,是已知相对太阳自行最大的恒星。

为纪念巴纳德的发现,后来称这颗恒星为巴纳德星,不过在最新的联邦会议中人类文明将对其改名为A1号恒星。

在未来不知要持续多少年的逃亡旅途中,人类一共规划了25个大区域,每一片区域是直径为一千光年的球形空间,这25个大区被分别用从A到Y来分别表示,区域内的恒星依次用数字来表示。

就例如巴纳德星是第一个一千光年球形空间内人类所遇到的第一个节点恒星,所以被称之为A1号恒星。

虽然这意味着足足有数万颗恒星的名字将会被改变,但是相比较这记住数万颗恒星繁琐的名字,绝大多数人包括高层人员都喜欢用简单的序号字母来表示。

来到了新的恒星系后人类操纵着谷神星开始绕着巴纳德星公转以此来减速,在到达前的几十年前引导者号已经从反方向开启引力源拉扯着谷神星减速。

这一艘引导者号还是在太阳系内建造的那一艘,虽然在近八百年的漫长逃亡中它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保养维护仓库中度过的,但是无情的岁月还是在它身上留下了不少痕迹。

古老的原子钟没有忘记它的使命,那八百年前所定的闹钟被精确到微秒的启动了。

首先从冬眠中醒过来的是各种操作员技术人员监测员以及一些天文学专家,他们负责观测这片星域以此来确定人类所在的位置,同时观测巴纳德星系内的各项情况是否同先前预定的那样。

毕竟当时可是隔着5.6光年的距离所探测到的,在近距离中所观测的或许会有些差异。

而在他们苏醒差不多一个月后第二批人醒来了,他们是一部分工作人员以及绝大多数的领导人,包括CRO组织的一级人员以及一些相关要求的二级人员。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人类终于是完全确定了巴纳德星系内部所存在的情况。三颗行星包括两颗岩质行星以及一颗气态巨星,陨石带也存在而且比先前估计的要更多,几乎是太阳系小行星带的两倍!

恒星系内部的资源也是相当阔绰,即便是最稀有的那一部分元素也足够人类使用近百年,至于那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和核裂变所需要的元素则是遍地都有。

在此时距离谷神星真正纳入巴纳德星系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所说的巴纳德星系不是指巴纳德星的引力影响范围,而是指恒星系内物质集中区域。

巴纳德星虽说是一颗红矮星但是其盈利影响范围也是相当巨大,同样是以光年来计算。

不过话说回来这颗恒星系的质量相比较太阳系还是要小上不少,从它的引力影响范围的边缘物质稀薄程度远远小于太阳系奥尔特云就能看出这一点。

在第二批人员苏醒后不久第三批人员也接踵而至,此时谷神星的苏醒人数已经达到将近一百万。

相比较还剩近百亿的人口总量一百万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不过此时由于资源稀缺绝大多数的工厂和生产车间以及停止工作,所以只有一百万人也足以胜任全部工作。

八百多年的漫长太空旅行所消耗的各种零件当然不是凭空产生,全都是由先前在太阳系柯伊伯带所采集的那些矿物经冶炼后制造的。

不过所有的消耗也都和预计中大差不差,甚至由于部分科技的进步这方面所消耗的资源还少了点。

位于同步轨道的飞船制造船坞正处在半休眠状态,由于人类此时还没有能力制造全密封型船坞,所以现在的太空船屋基本都是有数百上千个大型机械框架以及各种维修制造机器所构成。

此时从外部太空向它看去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其内部的那一艘庞大的飞船,它是在这一阶段的远航末尾也就是古神星开始进入减速时期时所制造的,可以说是人类目前为止的巅峰之作。

为了满足太空中的庞大物质运输需求,人类开发了‘搬运者’系列运输飞船,而此刻停在船坞中的这个大家伙便是最新研制出的第三代搬运者系列飞船,也是第三代中唯一一艘成品飞船搬运者1号。

它的全场达到640米,由于采用的轻型合金材料空载质量仅仅只有17万余吨,最大运输质量略小于23万吨,满载时加速度可达22g,极限航速110公里每秒。

可以运载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第三代搬运者号迅速打败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预计在未来的十多年内将会彻底取代它们。

搬运者01在船坞中又待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行动,此刻的它内部已经装各种半无人化机械设备。

它将会领先古神星一步提前进入巴纳德星系并在巴纳德星c上建立基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