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备战26(1 / 2)

七十多天的准备时间就这么匆匆过去,人类文明就这样被迫却也充满期待的开始了与外星卫星的第一次接触。

由引导者号投放的小型卫星正缓缓的向外星卫星靠近,这一幕由部署在全球的卫星系统通过直播的方式出现在各个地下城的屏幕上。

经过意中人的深思熟虑,这一次直播还是选择对外开放,毕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文明的活动都要离不开外星文明。

所以与其说是藏着掖着倒不如就这么放出来让大家接触,只是无工质发动机这一件事并没有公布,毕竟此事影响太大了,贸然发布不仅仅会严重打击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归属感以及信心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设工作。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引领者号所投放的卫星终于是与外星卫星接触到了一起。

如果单单从体积上来看,那么人类文明所制造的卫星绝对是比外星卫星大上一圈,但是一种科研人员确实没有丝毫轻视。

如果无工质发动机真的被装备在这个不显的小卫星上,那么这个小卫星按理来说也将拥有在一瞬间摧毁人类卫星的能力。

不过好在什么都没有发生,科研人员们松了一口气,一众文明高层也松了一口气,正看着直播的广大公民们也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一切就简单多了,引领者号发射的这个人造卫星将外星卫星直接搬运回古神星,之所以不运回引导者号内这是出于对未知仪器的担心,虽然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它似乎并没有危害性。

运到科研室后,早就已经对其垂涎不已的科学家立刻对其展开了研究。

刚开始还是小心翼翼,生怕过于激烈的举动会引起那可能存在‘强大外星文明’的打击报复。不过在他们发现这个外星卫星的外壳是用的一种他们所熟知的合金后这群科学家便也放开了胆子,甚至直接将这颗卫星整个拆解掉。

科研室的一切进展当然在向着文明高层时事转播,在得知外星卫星的外壳是采用一种熟知的铝合金制成后,文明高层也放松了不少。

至少从防御层面来看,这个外星文明并没有给人类进步多少,或者说还要落后许多,当然这仅仅只是一颗卫星并不能代表一个文明。

就像目前人类所能生产的高端材料碳纳米材料,一根细细的碳纳米深可以承受数吨的重量,但是人类是不可能将这种高端材料用在所有建筑物上。

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核聚变研究中会使用一些。

由此也可以推断,这个外星卫星所使用的这种特殊铝合金材料应该不是这个外星文明最材料学的巅峰,不过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说明他们材料学的水准。

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群科研人员才终于明白这颗外星卫星为什么可以不借助工质就移动,其实原理很简单,只是他们没想到而已。

众所周知在一个无法借助力的环境下,比方说太空空间中,人是没有办法像在地球上一样通过摩擦力进行移动。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人造卫星所采用的办法,便是通过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移动。

而这颗外星卫星却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那边是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是广为人知的基础物理定律,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用一根绳子绑住一个铁球,然后像小孩玩转圈一样使这个铁就开始被绳子拉着做圆周运动,再松开手后铁就会由于惯性再向前飞一段距离。

当将这个场景换到太空中时,由于在旋转绳子和铁球的时候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力,粗略计算的话那就是合力为零。

也就是说目前将人绳子还有球为一个整体的话,这个整体是没有动能的。

但人使出来的那些力不可能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因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但也不会凭空消失。

那剩下的能量哪去了呢?

这就是角动量,剩下的能量变为铁球做圆周运动所有的动能。

而此刻如果让人用手松开绳子那么铁球就会飞出去,但人却不会受到反作用力,因为铁球是使用原先人给他施加的角动量才飞的,而并非借助人的相互作用。

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将系在铁球上的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人身上的话人便会受到铁球的力,这样扔铁球绳子这一个整体便会在单位空间内开始移动。

这个过程不会向外发射物质,这个外星卫星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不损失物质的情况下有,而且它所采用的机械结构十分精巧简单。

机械结构并不是越复杂越精密越好,因为众所周知机械结构是通过将一个力转化为另外一种力,它越复杂并代表机械效率越低。

所以不论是人类还是外星文明都在追求用最简洁的机械结构,完成跨度最大的力的转化。

很明显在机械结构的设计上人类文明是远远不如面前这个外星文明的,因为就光是他们这台卫星的推进器机械效率就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99.8%!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推进器,就算是再简洁那是油至少数万个简单机械结构拼接而成的,而在如此情况下还能保证如此高的机械效率属实是难的!

至于它的发动机这就没有那么令人惊喜了,它采用的依旧是化学反应为主要的能源供给。

而且,在化学能运用效率上这个外星文明似乎还有些不如人类,只有可怜的35%能量转换效率,要知道在一个世纪之前人类就已经将化学能源的转换率提升40%了。

很快这颗小卫星绝大多数结构都被这些科研人员摸清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