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河街购物西河看柳32(1 / 2)

李家人一方面好好款待汪正珠的哥哥,一边加紧为汪正珠调理身体,以便能够经受住接下来的长途颠簸。在这期间,汪正珠的哥哥趁机回了一趟桐城老家。说来也很奇怪,汪正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一天天好转起来。天气晴好的日子,汪正珠偶尔还同李振钧一起外出踏青观光。

别离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汪正珠让李振钧陪她去了一趟县城,选购带给父母兄弟姊妹的礼物。这些事情,本来家中有管家和仆人去做,但是汪正珠却坚持要丈夫陪同自己亲自去选购。其实,汪正珠嫁给李振钧五年多了,多数时间都是陪着丈夫在奔走在外地,她还没有好好地看看太湖的县城,还没有好好地感受太湖的风土人情,好好地观赏长河两岸的万柳长堤。

树林冲到太湖县城不过十余里地。一辆轻车载着汪正珠,李振钧骑马跟在旁边。出树林冲不到两华里,便是江淮通往湖广的驿道,走上很快就到了县城的西门外。这里是长河的拐弯处。长河是太湖的母亲河,从大别山的主峰多枝山发源,蜿蜒流进太湖境内,又有牛镇河、黄界河、寺前河、罗溪河等支流汇入,从西风洞前的花凉亭街穿过龙山宫后分成东西两河,东河经过县城东边后折向南流去,西河由县城西面流至西北角再折向南方流去。从树林冲进城一般走西门。西门外面是一大片平畴,驿道从中穿过,再摆渡过河进城。这里是著名的“太湖四景”之一的“马路西风”之所在。夏天的夜晚,总有阵阵西风从长河那边带着清凉的水汽吹过来,令人心旷神怡。一到夏天,这里便成了太湖人的“消暑胜地”。入夜,驿道两边人潮涌动,红男绿女结队成群,一边享受着凉风的吹拂,一边说书闲话。眼下还是草长莺飞的春天,除了两边田地里劳作的农夫,驿道上见不到几个人影。偶有驿马飞驰而过,扬起一路灰尘。

李振钧陪着妻子从西门进城,边走边给妻子讲述太湖的历史。

太湖县不是很大,但是地处皖省西南,控扼江淮要冲,北面是大别山断裂带,南面濒临长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朝末年,史可法部下与张献忠部下两支人马反复争夺太湖县城,战斗十分惨烈。张献忠部下五次攻下太湖县城,杀了三任县令。太湖县城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几十万人口只剩下不到五万。清朝建立一百五十余年来,社会逐渐安定,生产逐渐发展,人口逐渐增加,经济逐渐繁荣。

县城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河街。

那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也是一条见证了太湖千年变迁的古街。

进入西门右拐,走不多远就是河街。所谓河街,就是一条长一华里左右、宽一到两丈的街道。它很普通,在安徽南部几乎随处可见。街道两边整齐地一溜排列着青砖黑瓦马头墙,迎街的一面全是店铺,上下面层,下层一字排开的木板门,上层木板为墙,木格为窗。窗扇是可以从下部往外撑开的,一根木棍支着。走在被无数脚板和独轮车摩擦出凹槽的光滑的青石板路上,冷不丁抬起头,偶尔也会见到一个年轻的女子,俏脸在窗口一闪,就倏然不见,令人赞叹,惹人遐想。只是小城的人纯朴,从来没有上演过西门庆与潘金莲式的故事。

有人说,河街就像一片长长的布满叶脉的芭蕉叶。中间的主叶脉是主街道,两边的支脉就是每隔三五个店面,便有一条或宽或窄的巷子。宽的巷子两边也有店铺,有的卖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有的是手工艺人的家庭作坊,也有住户,路面也都铺上了青石板;窄的只是一条通道,通向里面的一个个住着人家的四合院。四合院里也有家庭作坊,里面生产,外面买卖。

河街上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平日里都是人来人往。大多是乡下人,驮点木竹或带点农副产品之类到市场卖了,然后到河街买点日常用品回家。如果有剩余的钱,还可以到街边的茶馆里喝上一壶茶。若是逢年过节,整个河街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连独轮车是很难通过。人们说,在这里没有卖不掉的东西,也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这一天,河街上的人和上街买办东西的人可算是大开眼界,也大饱眼福了。人们早就听说,树林冲李老爷家的二少爷,娶了桐城汪总督大人家貌美如花的五小姐,今天终于可以一睹汪小姐芳容了。上了年纪的人看了过后不免感叹:“那么单薄的身子骨,难怪生不下孩子!”小伙子看过之后都说:“汪小姐身材真好,可惜戴着有纱巾的帽子,没有看清她的俏脸!”姑娘们则艳羡无比:“真是命好,出生得好,嫁得也好!”评头品足,不一而足。

李振钧挽着妻子缓慢地走在青石板路上,不知招来了街道两旁店家和街上行人的多少目光。楼上的木格窗子里也不时有年轻姑娘的俏脸闪过,街道上的年轻人更是比平日里多了许多。他们就像李振钧夫妇在斜阳里投下的长长的影子一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移动着。李振钧夫妇走进街边的店铺买东西,跟在后面的年轻人便立即拐进一家店铺,仿佛选购物品似的东看看,西瞧瞧,眼睛却瞄着门外。一旦李振钧夫妇走出店门,跟着的人们也便立即出现在大街上了。

李振钧夫妇为汪正珠的姊妹们买了一些姑娘们喜欢的物品之后,又走进一家卖自制毛笔的店铺——这家祖传手艺制作毛笔,为皖西南一绝,汪正珠为她的哥哥们挑了一些狼毫毛笔。孝敬父母的东西家里已经准备好了,都是外地买来的名贵之物。李振钧将东西交给书童提着,自己挽着妻子出了河街。李振钧说:“这里可比不上桐城老街,也没有七尺巷!”汪正珠偏着头看着丈夫说;“这里也很好呀!那青石板上的凹痕,多有沧桑感!还有那些店铺的物品,也不输江宁多少啊!”

从南门穿过猴子井,就来到了学宫大门口。汪正珠问李振钧道:“你在这里读过书吗?”李振钧回道:“没有,只是和兄弟们偶尔进来过几次。”汪正珠知道丈夫七岁开始就随侍公公四处游历,根本没有进过学堂,都是自己刻苦攻读。汪正珠道:“我们进去看看?”李振钧答道:“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