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亲情召唤倾吐肺腑30(1 / 2)

可是好景不长,嘉庆二十年(1815)花朝节刚过,汪正珠的哥哥奉父母之命来到太湖,迎接妹妹远赴福建省亲兼就良医治病。

原来是汪正珠的父亲汪志伊总督大人一边接到邸报,刚刚知道了亲家江宁布政使李长森“以病免”的消息,正在为老亲家担心;一边又接到李长森的书信。李长森在信里告诉亲家自请“归田”得到朝廷恩准,正在准备带着家人回到树林冲乡下生活。他还特意告诉亲家,儿媳汪正珠的病有所好转,正打算回到老家后再延请名医诊治,请亲家亲家母放心。

晚上,汪志伊和夫人说起这事,夫人略带抱怨道:“亲家也真是的!自己到处奔波,害得孩子们跟着受罪。本以为能到福建来,也好让我们见上一面,谁知道又不来了。到了江宁罢,倒也不错,也不及时请医生给儿媳治病。现在回了乡下,再说什么请医生看病,——太湖乡下有什么能治好病的医生?唉,可怜我的再生啊!”一边说着一边擦眼泪,说得汪志伊也老眼发红,连连称是。

汪志伊本来就特别痛爱这个女儿。汪正珠出生前一年,才几岁的三姐刚好夭折,汪志伊十分悲痛,曾经写下“掌珠再生”之句寄托悲痛之情。幸好一年后第五个女儿出生了,汪志伊视同掌上明珠,就给她取名“正珠”,字“还阁”,小字“再生”。汪正珠稍稍长大,哪怕公务再忙,汪志伊都坚持亲自教她识字读书。汪正珠自幼聪慧,简直过目不忘,不仅熟读了父亲教授给她的《女诫》《家范》等书,还常常溜进父亲的书房自己找书看,好几回害得家里的人到处找她不着。

特别让父母揪心的是,汪正珠先天不足,自幼多病,几乎夭折。父母到处延医诊治难见好转,又被庸医误诊,落下痼疾。如今,李长森去职,回到乡下,又哪里可能找到良医为她治病。

还有,汪正珠体弱多病,结婚多年没有生育一男半女这件事,自然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夫妻俩格外担忧。

汪志伊虽然和李长森同朝为官多年,了解彼此的心性,也放心女儿嫁到他家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在女儿没有生育,而且有可能因为体弱多病而不能生育这件事上,汪志伊夫妇内心也觉得对不起人家,担心女儿的病误了女婿李振钧的青春。正是因为担心,往往生出许多疑虑,有时不免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在婆家受冷落,受委屈。

汪志伊最喜欢的是这个女儿,最惦记也是她的幸福。想起自己把汪正珠自幼带在身边,几乎寸步不离。女儿也生得特别惹人怜爱,聪慧懂事。公事之余,他就教她识字,读书,为她讲解《女诫》和《家范》。在他的影响下,汪正珠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藏书。他曾托人为她刻了一方印鉴,铭文竟是“女相如”三字。汪正珠也懂得音律,能够写诗填词,只是她认为这些都不是女子应该热衷的事情,所以自己竟然也不去发挥这方面的才能罢了。

汪志伊虽然远在福建总督府,公务繁忙,可是他也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女的事情也很关心。尤其是对汪正珠这个女儿,更是痛爱有加。“可怜天下父母心”,汪志伊把汪正珠的病一直记挂在心,每到一个地方,总不忘记多方打听名医,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治好女儿的病,能够看到女儿健健康康,生儿育女,幸福美满。

汪志伊的属下知道这件事,自然也都很上心,推荐的名医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福建与太湖相隔数千里,总不能一打听到名医就接了女儿来医治。所以,汪志伊尽管内心焦急,也不能贸然行事。

这一次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济世良医。经多方打听,他认定这确实是一位极有可能医治好他的宝贝女儿的良医。于是,他和夫人商量之后,给亲家李长森修书一封,说是自己这边找到一名绝世良医,要接女儿过来就医,切望亲家应允云云。夫妻俩急忙打发儿子,风急火燎地赶往太湖,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汪正珠接到福建去就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