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途折返三游飞云23(1 / 2)

正当一行人期待着很快就能与李长森团聚之时,却得到消息说,朝廷已于五月下旨,将任职云南才一年零三个月的李长森调任数千里之外的福建布政使。

李长森此次调任云南布政使,是朝廷寄望于他清理云南铜政。自从康熙初年开始,云南逐渐成为清廷铸造钱币最主要的铜料供应地。而由于地方官府管理不力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云南的铜政乱象丛生。以致偷挖铜矿及匪盗滋扰偏远铜矿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朝廷用铜的稳定供应。李长森到任后,凭借丰富的治理经验和老练的治理才能,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把云南混乱的铜政治理得井井有条,扎实且富有成效,为朝廷祛除了一块心病。云南这边刚刚稳定,初步出现向好的局面,福建、江宁那边又出现了麻烦。朝廷自然想到了李长森这位出色的“救火队长”,于是,不顾李长森的实际困难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一纸诏令,又要他肩负重任,立即赶赴数千里之外的东南沿海地区继续“救火”。而许多或因贪腐而恶意“纵火”制造矛盾、或因平庸无所事事而大意“失火”引发危机的官员们,却恬不知耻地继续侵占着“李长森们”创造的“太平盛世”,照旧享受着朝廷的俸禄,过着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嘉庆年间吏治腐败可见一斑。

李长森来不及和千里迢迢追随而来的家人见面,就火速离去,赶往福建去了。他留给顾氏和李振钧的家信也是在他离开多日后才送到他们手中。

这真是跟李长森一家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啊!于是,一家人又不得不匆匆忙忙掉头返回。

这一下,长途跋涉不但汪正珠的病体得不到休养而加重,连李振钧自己也病倒了。母亲顾氏也因心情抑郁而情绪低落。李振钧的一首《返棹有感》就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境况和心情。

满船风雨冷萧萧,万里重携旧酒瓢。

红叶乱山藏古寺,夕阳流水下危桥。

病中作客诗情减,梦里还家别恨饶。

一样秋声秋色好,画楼何处忆吹箫。

“满船风雨”,渲染出寒冷萧条的秋天气氛,烘托出感伤愁苦的无奈心情。团聚的喜悦早已被重上征程的艰辛冲刷得无影无踪。虽然是返回,却不是归程。年近花甲的父亲肯定苍老了许多,一年前从浙江迁到云南,现在又从云南迁往福建。父亲的头上不知道又增添几多白发。红叶、乱山、古寺、夕阳、流水、危桥,满目苍凉;一“藏”一“下”,内心彷徨。自己都禁不住旅途劳累而病倒,何况年迈的父母和体弱多病的妻子。即便眼前风景如画,也激发不了诗情画意,就是梦回家乡也消除不了心中的离愁别恨。那些美好的时光和难忘的往事更让人情何以堪!

但是李振钧就是李振钧,归途中的诗情却与日俱增。落花纷纷,啼鸟声声,抬眼望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起伏的青山和同样望不到头的曲折的清溪。想到十年之间两次来到这天遥地远的夜郎。前一次在这里拜顾皋为师,曾经雄心勃勃要尽快考起功名,在朝廷上与顾皋诗词唱和。可是现实却是那么残酷,后来,他连续两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这些年,自己随侍父亲从贵州到常熟,上京城,回故乡,如今重新来到这里,还未见面,却又要冒着一帆风雨赶到东海边上的福建去。“万里十年人再至,一帆风雨客重还”,尽管无奈,但只能面对,更无法讨价还价。父亲君命在身,自然不敢耽搁,火急流星前去福建赴任。李振钧只得陪同母亲和妻子原路返回。

归途中第四次路过飞云洞,十年前往返路过此地时已经去游览了两次,印象深刻。酷爱山川胜迹和历史文化的李振钧打算乘机再游一次。飞云洞在贵州黄平州,历来是黔中胜景,洞侧有月潭寺。飞云洞亦名飞云崖、飞云岩、东坡山、月潭,位于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占地0.5平方公里。明清时,由北京至云南、贵州及邻邦缅甸的古驿道从山门面前穿过。

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因触怒大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戊辰(1508)友人朱文端任滇南按察副使路过飞云崖,重建月潭寺建公馆,请王阳明撰写《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王阳明在记中极力描绘了飞云崖的奇观和游人之盛:

“隆兴之南有岩曰月潭,壁立千仞,檐垂数百尺。其上澒洞玲珑,浮者若云霞,亘者若虹霓,豁若楼殿门阙,悬若鼓钟编磬,幨幢缨络,若抟风之鹏,翻集翔鹄,螭虺之纠蟠,猱猊之骇攫,谲奇变幻,不可具状。而其下澄潭邃谷,不测之洞,环秘回伏。乔林秀木,垂荫蔽亏。鸣瀑清溪,停洄引映。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行旅之往来,日攀缘下上于穷崖绝壑之间,虽雅有泉石之癖者,一入云、贵之途,莫不困踣烦厌,非复夙好。而惟至于兹岩之下,则又皆洒然开豁,心洗目醒,虽庸俦俗侣,素不知有山水之游者,亦皆徘徊顾盼,相与延恋而不忍去,则兹岩之胜,盖不言可知矣。”

关于月潭寺的历史,王阳明先生也作了介绍:“寺始于戍卒周斋公,成于游僧德彬,增治于指挥刘瑄、常智、李胜及其属王威、韩俭之徒,至是凡三缉。而公馆之建,则自今日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