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家闺秀温婉贤淑(1 / 1)

李振钧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十四日,嘉庆十五年(1810)春与汪正珠结婚时刚满十五周岁,完全还是一个懵懂少年,虽然深受家教和顾皋等人影响而志存高远,但未免涉世未深而年少轻狂。汪正珠出生前,汪志伊第三女不幸夭折,他十分悲痛。汪正珠出生,汪志伊对她十分怜爱,写有“掌珠再生”之句,视为掌上明珠,因而取名“正珠”,小字“再生”,字“还阁”。汪志伊尽管公务繁忙,也要亲自教育汪正珠。汪正珠“贞慧,寡言笑,受《女诫》《家范》诸书于父,亦解韵语”,是典型的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大家闺秀。汪志伊看见这个女儿特别聪明伶俐,还特地为她刻了一枚铭文为“女相如”的印章,作为礼物送给她,可见这个女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汪正珠也将父亲的礼物视为珍宝,贴身收藏,但从不轻易视人。

可惜的是,汪正珠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小时候几次病危,医生都说没有生存下来的希望,但是汪志伊就是不肯放弃,每到一地,总要多方寻医问药。他甚至要求汪正珠的母亲念佛祈祷,可谓用心良苦。直到及笄之后,汪正珠的身体才逐渐好转。

汪正珠年长李振钧三四岁,年将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华。她从她父亲那里所接受的教育和周旋于大家族众多女性之间的经历,使她形成了贞慧沉稳、善解人意的性格,从小多病又使她更加坚强和善良。有时候,并也是一个好东西。正是因为多病,塑造出汪正珠一副纤瘦苗条、弱不禁风的好身材,也赋予她柔顺谦和、勤俭隐忍的好性情。

丈夫任性使酒,她宽容以待;夫妻偶有不合,她克己顺受;丈夫被母亲责备,她引咎护短。李振钧常常读书到深夜,汪正珠虽然身体不好,也总是要陪伴在一旁做女红,直到李振钧一再催促,她才肯离开。即使病着,一夜里总要起来两三次,给李振钧倒茶水,给香炉里添一些香料,好让李振钧安心夜读。李振钧有了得意之作,也喜欢吟诵给她听,她总是能够给出精当的点评。偶尔,她也会乘兴唱和一首,李振钧读了都要忍不住赞她是薛涛再世。只是因为白天要忙于家务,不常露手而已。她担心诗词会让李振钧分心,耽误他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更多时候都是督促他攻读经史,为秋试做准备。

婚后的日子里,汪正珠就像姐姐一般呵护着李振钧,让李振钧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间温暖。汪正珠的悉心关爱,也让任性高蹈的李振钧回到地上,回归人间,引导着他敏锐的心灵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汪正珠勤俭善良。虽然是大家闺秀,但她不慕虚荣,衣着朴素,烹饪纺织无所不能,尤其有着一颗惜老怜贫的善良之心。她接济贫苦者的理由很简单:施舍给穷人的东西,在自己这里不过九牛一毛,而在被施舍的穷人那里,却价值千金。汪正珠就是怀着这样一颗善良的心救济需要帮助的人。这让李振钧也十分佩服,总说她是宁可自己节省,也要惠及他人。

对待穷苦人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品德的一个基本标准。汪正珠对待素不相识的穷苦人尚且如此,其人品高尚和心地善良就可想而知了。

李家是一个大家庭,李长森兄弟八人。李振钧兄弟更是众多,他在其中已经是排行第十七。家中姊妹、媳妇更多,晚辈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但毕竟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农村里面,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读书识字的女性并不多,像汪正珠这样堪称知识女性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虽然赢得了正在读书的晚辈的尊重,但也增加了她与家中女性相处的困难。汪正珠却总能以一颗善良公平之心周旋其中,她的为人处世也赢得家中女性的称许。

婆婆顾氏喜在心里,却不便刘露出来。祖母陈氏却无所顾忌,常常在众多儿媳、孙媳面前夸奖汪正珠这个孙媳妇。女人们听了虽然心里难免不甚熨帖,但也并不觉得陈氏是出于偏心,倒是从内心里佩服。

一天,李家的儿媳、孙媳都在一起陪着陈氏聊天。聊着聊着,陈氏突然发现汪正珠不在,就随口问道:“燕生的媳妇怎么没有来啊?”众人都不做声,顾氏只好低声打到:“她在陪着燕生读书呢。”

二天,这时,几个年轻的孙媳妇和孙女交头接耳,叽叽喳喳。陈氏心里清楚,她们是想去找燕生的媳妇一起玩。但她担心她们去了又会耽误燕生用功,因为今年又是乡试之年,燕生正在忙做着准备。于是,陈氏说道:“你们谁去把燕生的媳妇叫过来?”话音刚落,一下子就有好几个年纪小的站起身出去了。陈氏道:“你们看,她们哪有心思陪着我老太婆说话!”女人们愣了一下,以为陈氏是在抱怨,看见陈氏笑了,便也都笑了起来。陈氏接着说:“她们去了也好,我们说我们的罢。”

几个人来到李振钧的书房外面,有喊“十七嫂”的,也有喊“十七婶”的,汪正珠刚打开门,她们就一拥而入。汪正珠说:“不是奶奶喊我过去吗?你们这是?”众人笑道:“奶奶是喊了你过去,但我们不让你过去。”汪正珠心里明白,她们是找了借口溜出来的,便也不说什么。李振钧也放下书,站起身打算走过来。众人七嘴八舌地说,“十七哥不用过来”,“十七叔不用过来”。然后又簇拥着汪正珠出来,到她的内室听她讲故事去了。但是,汪正珠总觉得应该去奶奶和婆婆那里打个照面才好,于是在招呼众人坐定以后,说道:“我去去就来。”众人知道她的性格,也不拦她,只说:“快去快回哦,我们等着你说书!”

这年秋天,李振钧与内兄汪奂之(也是他的姐夫)一起赴京,踌躇满志地参加顺天乡试。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结果不出意料名落孙山。李振钧这次落第,在家人心里自然不会觉得太意外,毕竟年龄还太小,但对于年轻气盛的李振钧来说无疑是一次打击。也许他第一次领教了科举之路的艰难,虽然不会退缩,但毕竟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在与顾皋交往后,李振钧似乎对于科举功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人和朋友对他的赞许,特别是岳丈以“第一人”相推许,更使他信心满满,他多想用自己的成功带给父亲一些安慰,带给新婚妻子一些惊喜。

可是老天不肯遂人愿,自己不但没有带给父亲些许安慰,反而觉得自己让父亲失望了;不但没有带给新婚妻子以惊喜,反而是妻子笑脸相迎,给他以安慰和劝解:“没有什么,下次再来!”

想想自己不仅爽了朋友“西清之约”,又让亲人们失望。李振钧觉得特别对不起妻子,也特别对不起对他寄予厚望的岳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下次再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