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副产物的大作用(1 / 1)

受限于材料的获取难度较高,含量稀少,针对新发现的类似微晶体物质的研究也确实难以持久,在观察到其对异变小动物的演化和生存都有促进作用之后,研究就不得不因为原材料受限而停下来。在给这种物质赋予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名称——进化素,并将相关的实验结论上报之后,萧瑾他们就暂时将视线转移到那一堆杂七杂八的新发现上了。

这里面最有价值的发现,当属新的抗菌肽了。先期的体外实验表明,该种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之外,还对ST病毒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有鉴于它的这个特性,取名无能的实验人员们,也给了它一个简单粗暴的命名——抗ST肽。

萧瑾他们在将该发现汇报上去之后,国防部也立即下达了新的研究任务:优先研究抗ST肽,明晰其产生机制和对生物体的影响,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早日实现该抗菌肽的异源表达。

由于是从实体生境模拟的生成物中获取到的该抗菌肽,萧瑾他们猜测,该抗菌肽应该与嗜血生物的演化进程有关,很可能就是演进到新阶段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机制,用于杀灭ST病毒或者是抑制ST病毒的扩散。

这个猜测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想要证实,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做到,毕竟目前根本就没法获取相关的活体样本进行研究。

但是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倒是可以立即提上日程。异源表达体系的构建工作,也可以同步展开。

异源表达体系的构建相对容易,关键就三个:构建合适的表达载体、选取合适的宿主菌株、获取合适的表达诱导条件。要实现这三个内容,不断的排列组合进行试错就行。就是过程枯燥,挺考验耐心的。

在人手富裕,实验设备充足的条件下,这一关的突破是比较快的。很快就筛选出了一种,以酵母为宿主菌的真核表达体系,就是在产物的纯化上有点卡壳。实验室小量生产还行,扩大培养后,获取到的产物就不达标了,不是纯度不够就是活性不足。这些工作都需要持续进行优化解决,但是能实现实验室的小量生产,对于后续研究的开展还是很有的帮助的。

至于对生物体的影响,就得依靠动物实验了。而要想通过动物实验,取得比较明确的研究结论,主打的就是一个大样本量。为此,萧瑾他们不得不新建立了一个高致病性病原体培养实验室和动物繁殖中心,用于专门培养ST病毒和繁殖实验用动物。国防部也专门调集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人员,用于配合开展实验。

动物实验的开展,首先就是动物分组的设置,这需要考虑ST病毒感染的剂量、ST病毒感染的程度、给予抗ST肽进行治疗时的剂量等等。真要弄个清楚,也是挺让人头秃的。还好国防部调集了相关的专业人员,不然就靠萧瑾、上官言等人来操作,忙死了也很难快速得到结论。

首先是ST病毒感染剂量的选择,剂量低了,浪费时间太多;剂量高了,难以区分感染程度。在敲定了剂量之后,就是感染程度的判断了,入血的阶段、入脑的阶段、散布全身的阶段,都是需要精准把控的。然后就是治疗时的抗ST肽的剂量选择了,由低到高该怎么设置,实验中的样本采集方式怎么选择和检测指标又该设置哪些等等。

当然,做完了这些也并不是结束,还要继续探究抗ST肽的安全使用范围,是否会产生副作用,若有副作用其产生机制又是什么等等。

严谨的科研思维,才能得到足够可靠的结论,进而才能产出足够安全有效的产品。如若不然,每一次思维上的打折,都可算是对生命的漠视。

为了抢时间,首次动物实验采用了一种基因改造物种,一种性成熟时间短、体色透明的鱼类。

一周之后,萧瑾他们得到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抗ST肽在动物未感染ST病毒的情况下会快速降解,在遭遇ST病毒后,会快速聚合成多聚体包覆病毒,打开病毒上覆盖的被膜,并引导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杀伤。在病毒感染入脑之后,再给予抗ST肽治疗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解剖后发现,在鱼的脑部有异常的蛋白斑块沉降。

实验人员据此推测:在病毒感染入脑之前,其治疗效果较好,副作用较低。入脑之后,即便能救回来,也有可能只是救回了一个痴呆患者。

在获取到这个结果之后,上官言立即进行了上报。

而国防部在接到汇报之后,则立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评估,随后就对江宁古城的拟态生境实验室重新做了部署:第一,优先展开针对进化素和抗ST肽的研究;第二,异源表达体系的优化及产物纯化工作将由国防部重新组织专家进行推进,争取早日实现量产;第三,授权实验室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抗ST肽对不幸感染病毒的战士的进行救治;第四,实验室小量生产的抗ST肽,除了优先供给研究之外,多余的产量优先配给执行外勤任务的人员,并安排相关研究人员随队外出,以便及时收集数据。

从发现ST病毒,到嗜血生物产生,再到嗜血生物遍布全球,用时也不过半年时间。这半年内,人类一方的情势发展,用节节败退来形容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在这个至暗时刻,抗ST肽的发现,不能说是人类胜利的希望,但至少也算是为文明的存续带来了一丝光亮。再看看全球其他国家在面对嗜血生物时的表现,只能多感慨一句:庆幸科技掌握在文明手中。

未来会如何?是防线崩溃?还是守住底线?是文明存续?还是一起毁灭?这些都不是萧瑾他们眼下有空去思考的问题了,如何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才是更让他们头秃的问题。时间紧,原材料受限,若是有以身代材料的选择,估计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拿自己开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