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宗古尔达克煤矿52(2 / 2)

“伊斯梅尔,您可真是帝国的大忠臣啊!我当然您同意在土耳其开采矿藏。”阿卜杜勒·迈吉德紧紧握着伊斯梅尔的手,看上去十分感动。

“为陛下尽忠,哪怕前方有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伊斯梅尔表现的受宠若惊。

但伊斯梅尔内心却是想,阿卜杜勒·迈吉德答应的这么容易,连其他条件都没有细谈,恐怕是其中有诈。

自己坑英国人,那是合理设置法律壁垒,转型正义,保护民族工业。

奥斯曼帝国要坑自己,那就是没有商业信誉,坑害投资人,违背契约精神。现在必须得让所有人都明白,投资不过西奈半岛,让奥斯曼朝廷好好掂量一样动自己资产的下场。

不,突厥人畏威而不畏德,他们本身就没有信誉或者脸面,根本不怕舆论手段,能坑一笔是一笔,必须要想一个让奥斯曼朝廷根本不敢动的手段才行!

伊斯梅尔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保住在安纳托利亚的矿业。

两人心里各有想法,表面依然非常和睦。他们出了房间狭小的门后,又并排站在一起,谈笑风生。后面又跟着突尼斯贝伊的一位儿子,他还是略感拘束,毕恭毕敬的对待两人,就像对待自己两位哥哥般。

在外人看来,奥斯曼帝国仍是如此的团结。那些小国使节,如波斯和希腊的大使,都打消了怂恿本国趁乱入侵土耳其的打算。

..........

黑海沿岸的宗古尔达克,在历史上从未留下他的名声,无论是弗尼吉亚人、马其顿人、罗马人、塞尔柱土耳其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都未曾在此地留下什么统治的痕迹。

没有刻在方碑上的铭文、没有伫立着的大理石柱、没有巧妙设计的宣礼塔,只有漫无边际的荒野,操着乡下土语的土耳其牧民,被到处驱赶着的羊群。

直到1829年,马哈茂德二世的工程师首次在当地发现了煤矿,当地才有一点现代的痕迹,只是奥斯曼帝国没有需要煤炭的工业,也没有需要煤炭的汽船,仅仅用煤来烧火取暖罢了,规模一直不大。

而在1850年的今天,这个小地方突然聚集了许多人。

成群结对的奥斯曼士兵与埃及士兵维持着秩序,阻挡着好奇的牧羊人。据说,每当苏丹派人来宗古尔达克,少不了几个贫穷又调皮的放羊娃,到营地里偷点小玩意。

还有说法语的工程师,拎着装满着工具与图纸的箱子。他们未必都是法国人,也有许多比利时人,在法国留学过的埃及人。

又有成群的牛马被赶着,拖着巨大而构造复杂的机器,那怪异的形状在乡民中颇为难以理解,少不得有愚昧者,将其当做法兰克人运来灭绝信徒的绞肉机。

“50马力的抽水机,真是大手笔啊!你们埃及人可真是有钱。”奥斯曼的阿马西亚总督,麦莱克帕夏感叹道。

“伊斯梅尔殿下对科学与进步的追求,可是孜孜不倦的,他不像某些君主睡在温柔乡里,做着旧时代的美梦,等待着被法兰克人消灭。”阿卜杜·卡迪尔帕夏说。

他是位阿尔巴尼亚血统的贵族,在比利时留学后归来后,被伊斯梅尔派来担任宗古尔达克煤矿的总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