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史蒂芬森(2 / 2)

嘿嘿,上钩了!

旁观罗伯特笑道。

“咳咳,我们得细细的谈一谈铁路修建的方案......”默里爵士在一旁说道,他也微笑着,只是笑的隐蔽些。

铁路的路线问题与工程细节,伊斯梅尔和默里爵士都没有指导和干预,基本由史蒂芬森与埃及的工程部主任,努巴尔贝伊共同商讨完成。

一开始,这条铁路的规划,仅仅是修建在苏伊士地峡的两侧,从红海的那边的苏伊士港延伸到地中海的赛义德港——现在还没有赛义德港。那里甚至连小渔村都没有,只有裸露的岩石与戈壁。

所以如果沿用这样的规划,就必须要在地中海一侧新建一座港口。否则,即使修通了,旅客和货物也只能从亚历山大港下船,再驾驶骆驼前往火车站,事倍功半。

但修建一座港口,花费可比多修建一道铁路,多得多。

因此,双方很快规划出第二道方案。

这道方案的详细内容是,铁路的起点将改到亚历山大港,再跨过尼罗河,到达塔坦,之后再向东延展,一直延展到红海的苏伊士港。

这样,来自地中海一侧的旅客和货物就可以在亚历山大港下船,乘上铁路,直接到达苏伊士港。

这个方案相比上一个方案,总里程要长了近一倍,达到近三百公里。不过,旅客花费的时间,也就多三四个小时。

他们绝对不会为新法案多出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而不走苏伊士铁路,改走要多花费三四个月的好望角航线。

这个方案的另外一个好处便是,这道铁路将穿越大半个尼罗河三角洲,,途径人口密集区,极大的改善埃及内部的交通状态。

但是,这个方案在技术上则另有难题,比如说,火车和铁路将要穿越没有桥梁的尼罗河。

史蒂芬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渡轮代替桥梁。

具体运行方案是,引入一种长与高八十英寸、宽六十英寸的渡轮,两侧各装备一台蒸汽机作为动力,加起来三十马力。

“三十马力的动力,足以支持木质的车厢与众多的乘客,在六分钟内穿越尼罗河。”史蒂芬森自信满满的笃信道。

但是埃及方面的工程部主任努巴尔贝伊,却突然开口提醒史蒂芬森。

“工程是制造尼罗河上的渡轮,”努巴尔贝伊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史蒂芬森,这儿不是总是下着蒙蒙细雨的英格兰,尼罗河河水随时可能暴涨,也可能暴跌,到那时,渡轮的高度,将无法和铁路的桥梁匹配。”

“我们可以为渡轮设计一种可升降的平台,这样就可以应对尼罗河水的涨落。”史蒂芬森不愧是老练的工程师,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

用了近两个星期时间,双方才将铁路建造方案规划完成,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但争议总不会是在科学与技术上,那是属于人类共通的理性的范畴。

争议是在政治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