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请辞20(1 / 2)

   并不是官员写完了奏章,直接递到御前去,请皇帝决断。

   那天下之大每日千百件事,一般正常皇帝累死都处理不完(朱元璋:朕觉得没问题,一个人包圆了,完全不需要宰相)。

   如今最常见的政务处置流程如下:官员有事上奏,奏疏送到接收部门通政司,整理完毕送到内阁(现在的内阁还不像明中后期权力那么大,大致可理解为替皇帝处理、决策政事的秘书机构)。

   内阁先看过奏疏,并且把处置意见写成票拟呈到御前,这样皇帝就大大省事,可以直接起朱笔批个‘准’或是‘不准’。

   简单来说,就像是写作文——要是一天给人十个题目,让写完十篇八百字作文,绝大部分人是完成不了的。

   但是要是有人已经写好了十篇作文,你只负责给觉得写的不错,合心意的作文打勾,不满意的打叉让别人去重写,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

   不过,长年累月每天都要‘批作业’也是很累的。

   皇帝想找人代劳批红这项工作,就找到了宦官。

   甭管旁人怎么看宦官,但对皇帝来说,这些才是‘内臣’,朝堂上的读书人则是‘外臣’。朝臣们可以靠着考学、师生、同乡等各种关系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实在混不下去还能辞官走人。

   只有宦官,存身立命是百分百只能依赖皇帝的。

   于是又诞生了司礼监太监代皇帝批红的制度。

   绝大部分制度的优劣,都要看执行人的水准如何:靠谱的皇帝,能自己把握住朝政

   大事,司礼监只是代行不敢妄行。

   但有的……

   在职场上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做‘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裁员),而有的明朝的皇帝,就是把自己从这条工作流程里优化了出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