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求贤(二)90(1 / 1)

贾应宠却急忙站起,“应宠一介穷儒,当不得如此赞誉,其实自从听到兄弟会的纲领之后,应宠就一直引朱英雄为知音,深恨上次躲到曲阜未曾一见,今日竟蒙光临舍下,我又怎会再扭捏作态,若是朱英雄不嫌村夫老朽,我自当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今日我既出家,这贾家的一切,再与我没有半点关系。”

贾应宠如此干脆倒是有些超出朱理的料想,以往那些有家有业的人要入兄弟会都是需要反复思量,倒是那些去做和尚、道士的却往往能够对家庭弃如敝履,朱理对此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对朱理这个疑问贾应宠稍加思索就有了答案:“佛道两家讲究出世,这世上有些人天生就有出世的想法,后世向往世外逍遥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既然心向世外,那抛妻弃子也就不算什么难事。可兄弟会虽然也是出家,但是却是要入世,所以越是认同兄弟会,那舍弃家庭就越不容易。”

朱理恍然大悟,“竟还有这样的转折,我以前把兄弟会对标佛道,倒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在贾应宠的要求之下,朱理为他举办了一个非常正式的出家仪式,这在以前倒是从来没有过的。按照贾应宠的说法,“出家越隆重,越能坚定入会者向道之心。”

贾应宠的妻子早已去世,几个子女也都已成年,对于自己老爹出家,他们的反应倒不太强烈。贾家书香世家,自从出了这个贾应宠,眼看着家道日渐衰落,老头子还时不时惹些麻烦出来,现在又来了这么一出,将来也不知是福是祸,不过现在能有一大笔银子拿回来,眼前看来总是一件好事。

曲阜这一带的民众多受孔家压榨,这一次兄弟会兵围曲阜,可以说为他们狠狠出了一口恶气。现在又在这里高调收人,四里八乡的老乡都跑到湖上村来看热闹,就像大集一般。

朱理一看这等场面,更是把自己的那些徒弟们都派出去,一面活跃气氛,一面宣扬兄弟会的思想。

从去年入冬以来,兄弟会这些人跟着朱理东奔西跑的连打了三仗,虽然战争的烈度都很低,不过总也没有休息过,这次有了这个热闹,大家也都跟着哄了起来。贾应宠也有几个喜欢戏曲的朋友,又招来了两个戏班子。最后在大家的推动之下,这场文化演出一直持续了十天,整个兖州都轰动了起来,各种在庙会上讨生活的也都急急地赶来,讨上一杯羹。

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大家都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这次演出非常成功,自不必说它。除此之外,我倒有了一个特别的感悟,这十天,我每天都要说上差不多一个时辰,还要处理各种事物、参与许多活动,每天从早忙到晚,却并不觉得疲累。甚至前一段时间积累的一些疲劳也消除了,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朱理召集了兄弟会留在此地的所有中上层,这次大家玩得都很嗨,听到朱理的问题立刻热烈的响应,纷纷表示这样热热闹闹地哄上一场,比什么都解乏。

“消除疲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场,一种是好好地睡上两天。对普通人来说第二种可能更合适,它省钱嘛。不过对我们兄弟会来说却并非如此,因为惰性是会不断加重的,换句话说,人会越歇越懒,我们集体生活可以克服很多以往官场上的陋习,但是大家达成偷懒的默契却并不困难。所以我们就用玩乐来缓解疲劳,以前我们逢五休一,以后呢这休息的一天,大家也要安排活动,好好地玩上一天。”

“安排些什么活动呢?还是唱戏吗?”范希文问道。

“可以唱戏,多找些人聚起来来一场会演。或者打一场球,好好运动一场,”朱理停了一下,“不过打上一天球,岂不是要累死,可以改成擂台制,大家轮流上场。现在已经开春,大家出去踏踏青、跑跑马,放放风筝不也不错,就是不要在屋子里窝着。”

贾应宠微微皱起眉头,“对我们文人来说,这样的热闹偶尔为之倒是不错,不过每五天就来一次是不是太频繁了一些,有些人好静,工作之余就全是这样的活动,似乎有些。”

“好静啊?”朱理想了想,“安静的活动也有很多啊,“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诗作赋,曲酒流觞不也是很安静的活动吗?要是才华不够就开个读书会,大家分享一下好文章也不错。喜欢安静不是懒,这一点要分清楚,大家要习惯这种生活。”朱理又对着范希文说:“可以开一笔支出,反正是休息日,多配点酒水什么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家放松。”

这话更是让大家一片叫好,兄弟会采取配给制,饮食上不会亏待大家,不过饮酒控制得比较严格,听到活动上还能喝酒自然让人喜出望外。

贾应宠直接进入兄弟会的高层多少引起了一些风言风语,不过他算是第一个投靠兄弟会的文人,靠着文化光环的加持,倒也没有太大的反应。而且这人颇有一点狂士的派头,兄弟会里的那些老粗也有不少被他给镇住的。有他来掌管文化方面的事物,朱理倒是轻松了不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