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身心状态之——好的身心状态对学习至关重要20(1 / 1)

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蔚晓蓝最近遇到了一些瓶颈,于是他去找马教授,希望有所收获。马教授对蔚蓝晓蓝说:“你需要建立自己的身心状态调节机制。”

把好的生活习惯写在开头可能会感觉有些奇怪,生活习惯跟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过:“人的学习习惯是由他的生活习惯决定的。”我们先从影响学习的条件讲起。学习好比往水桶里灌水,如果水桶是漏的,所有的劳动都是在做无用功。

有机构做过调查,大约80%的人生活习惯不够科学,甚至有90%的男性和60%的女性存在过破坏身心状态的自毁行为(如果读这本书的人正在保持健康的、科学的生活习惯,那么请直接从身心状态的第5章开始阅读,且永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时并不是我们不想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而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我们的信息太多,这些信息有些可以促使我们提升,但有些的确在无形之中影响到了我们的身心状态。破坏你身心状态的信息会诱发大脑的“渴求”,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增加包括卵磷脂(lecithin)、胆固醇(cholesterin)、磷酸盐(phosphate)等物质的吸收率,这些物质对人体极其重要,如果缺失就会对脊髓和中枢神经产生极坏的影响。

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他们接触的信息和大脑对信息的反馈能够改变大脑。虽然不同于吸毒的危害,但最终都会使人的大脑、身体器官、肌肉等功能衰退。长期接触不良信息的人,生理状态都会处于一种低智商、低情商、身体脆弱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我查了许多相关的医学资料,其权威解释是性腺的分泌物与中枢神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性腺的分泌物可以说是牺牲了中枢神经的构建物质转换而成的,就好比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与此同时,大脑如果缺少了这种物质,便很难构建思考模型,就更不用去谈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而任何学业的考试都需要大脑去构建模型和分析思考,因此,受不良信息影响的学生很难取得一个很高的卷面分数。不仅如此,长期接触负面、不良信息的人也会影响身体发育,再加上大脑又无法很好运转,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难立足的,可以说,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是影响你成长的“真凶”之一。

有很多青少年被不良信息的内容影响后,会陷入“渴求”的怪圈,染上这个恶习之后,脑力、体力极速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成绩与人际关系的下滑,严重的还会出现孤僻与行为异常。相反,正向信息可以促使大脑向积极的、正向的、具有逻辑性的方向生成脑神经链接,作为执行功能指令官的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cortex)功能也会得到增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需要脑力去理解对方语言的含义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脑力充沛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提出合乎逻辑甚至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和建议,使得对方感觉到信服甚至崇拜。

而脑力不足的人,无法给出合理建议甚至都无法理解对方话语中的含义,就只能呆若木鸡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两种人都是你的朋友,你更喜欢和哪一个朋友交流?所以一开始我们就选择避免接触不良信息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了。中医认为眼、耳、鼻是接触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与大脑神经链相关,而心、脑、肾在中医理论来讲又是相通的,是五脏运行的最重要的系统,也就是说,长期接触不良信息就会影响到大脑、肾脏、心脏。《黄帝内经》中讲:“肾主骨生髓,主掌于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肾气充足,脑力会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记忆力很强,第二种是思考能力很强。假如一个人肾气亏虚、脑力又不足,这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十分明显地下降。

我曾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谈到网络不良信息对大脑的影响这个话题时,他说有很多找他看病的青少年,都是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后就发现自己的脑子好像好多事情无法理解了,曾经觉得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在此之后变得十分复杂,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理解,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很困难,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脑子一点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记忆力极度下降,做题做不出来,学业一落千丈,人际关系也变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大脑逐渐被不良信息“改造”,最后造成各种器官的“弱化”的表现。

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很多人认为沟通能力的本质是使谈话顺利进行的能力,其实不然。真正的沟通能力是把握住对方意图的能力,是寻找到在语言交流背后,隐藏在对方话语问题中的不安和疑问,还有对方话语背后的感情表达、需求,甚至人物性格的把控等,这才是真正需要在交流中掌握的。

很多人处于压力或孤独的状态时,内心就会把接收不良信息时的刺激感与舒适的安慰联系在一起。我又查询了很多关于西医解剖学的书籍和心理学的书籍,得出的结论和中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良信息对大脑的刺激是一种十分快捷便利的、让大脑产生快感的方式,不良信息对大脑产生的刺激与化学品刺激大脑神经产生的愉悦感其本质是一模一样的,其刺激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过度、不可逆、破坏式的”分泌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大脑对这种物质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有人说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尽量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endorphin)。这是什么意思呢?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大脑分泌的两种激素,都能够使人感受到快乐,但是产生的机理却大不一样。多巴胺是一种过程奖励机制,也就是说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如吃了好吃的食物,玩了好玩的游戏,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奖励你一下,使你感受到一种“快感”,多巴胺的分泌不会考虑过程所带来的结果,或者说是后果。也就是说多巴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会诱使你下次还想要,久而久之就会依赖成瘾,你也搞不清楚这是己想要,还是你的身体在追求多巴胺所以想要。那么内啡肽呢?它不是奖励机制,而更像是一种补偿机制,你做一件事,如健身,很痛苦,但过程结束时身体就会分泌内啡肽补偿一下,让你产生快感,以便坚持下去,下次也不怕再做。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了吧。

许多人认为,不良信息不会影响学习,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但研究各种信息对大脑影响的专家却颠覆了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不良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跟酒精、成瘾类化学品的奖惩机制本质上是相同的,其影响机制最后都落在了大脑的奖励犒赏区域。产生这种刺激需要大脑大量消耗掉原本用于合成记忆神经、脑髓甚至视网膜内的相关微量元素,并且这些物质的合成并不会通过人的进食量和进食种类的增加进行弥补,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体的合成酶数量是一定的。不仅如此,合成神经、脑髓、视网膜的过程对于人体的机能而言十分漫长,如果需要弥补这种损失,只有让身体不再“榨取式”分泌“爆炸式”的多巴胺,也就是完全杜绝任何不良信息的影响,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身体机能才可以基本恢复因这些微量元素损失造成的机能衰减,当然,机能的衰减远远不是微量元素补充就可以恢复的,这只是恢复的前提之一。

总结一下:不良信息会降低身体和大脑的机能,对学习、运动、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你所接触的信息当中的不良信息会触发“渴求”,造成的影响和化学品对大脑的刺激本身是相似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