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习策略之——目录学习法(1 / 1)

武旭接着说:“很多学生对于目录的理解只停留在翻看某一章节的页码上,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目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作用,那就是‘俯瞰全局’;学习的高手都会做到心中‘既有森林,又有树木’。耶鲁大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曾经就探讨过是否有必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他认为,尽量不要通过部分的积累来理解整体,而要在整体的基础上理解部分;按照一般传统的学习方法,大部分人会认为基础非常重要,一定要从头到尾逐步理解。”

蔚晓蓝说:“我们的很多教师似乎也总在课堂上灌输基础优先的理念。”

武旭说:“这种过时的学习思维使得很多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基础知识上,而且浪费了很多本应该属于玩乐的时间;我们要推翻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在做理科题,如数学、物理、化学,其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处理眼前不会做的问题,不要担心以前所学的内容有没有掌握,不需要因为某一章节的问题去复习之前的章节,做题就要做当下的题,更不需要全部理解后再去做题,或者所谓的理解透彻了才进行下一步,不管你学会了多少,哪怕只学会了60%,你就可以试着去做题了。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现不会做的题,一定要知道不会做的题在目录中的位置,让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你大脑体系里的一部分。当你无法继续做题时,你最应该及时翻看你不会的章节的内容,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很好——哪里不会点哪里,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方法;换句话说,千万不要因为某道题不会做就去翻前几章的知识点,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你只需翻看你不会的章节。同样,文科题中的阅读理解更应该如此,千万不要在不能理解的部分徘徊不前,要提升至全篇的高度去把握对部分的理解。很多考试时的阅读理解题就是这样,只有通读了全篇,或者将某个词组、句子甚至段落放置在整篇文章中理解,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也就是说,不管怎样,先通读一遍再说。”

蔚晓蓝说:“是啊,许多老师在制订学期的学习计划时,大都是按照章节,一章一节地逐步讲,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很难让我们达到对书本的整体认识的高度。”

武旭接着说:“嗯,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学后忘前,虽然会留出时间在期末考试前带着学生再复习一到两次,但根据艾宾浩斯(Ebbinghaus)记忆曲线,过了太久时间再去复习某个章节的知识就会遗忘掉很大一部分,这就等于白白耗费了很多学习时间,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来说非常不划算;因此,我们要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就将整个目录内容翻看几遍,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学习全景森林,每学一章就要知道所在目录的位置,并时常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拿出课本复习,即便老师没有要求复习,也要自己主动去复习之前学过的章节,复习之前学过的章节最好方法就是翻看教科书,一定要多看教科书,如果能背下教科书最好;还有就是在平时做题或者做模拟卷子时,要避免一边做题一边翻看教科书的坏习惯,也就是说,不管怎样,先下手做了题再说,等所有题做完了或整个卷子做完了再去翻看不会的知识点,这是因为会考试与会做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考试也有很多技巧,这些技巧以后给你讲,掌握了这些考试技巧即使不会做题也可以得分。”

蔚晓蓝说:“行,够意思,都是干货,今天讲的也够我消化一阵子了,等我成绩提高了,一定要请你吃大餐。”

武旭哈哈一笑说道:“你要记得将学习视野着眼于期末考试和对整体的把握上,当然,如果将这种学习思维升华甚至扩大,那就是将目标定在升学考试上,将每个科目的3年6本书的目录越早牢记于心,对整体的把握就会越清晰,如果将这种思维继续拉长扩大,那就是10年的人生学习规划和人生目标了。同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扩大和调整。”

蔚晓蓝说:“我知道你讲的大概意思了,我们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目标才更清晰,学习也是一样,站在目录的高度才会更清晰地理解每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而考试的卷子,由许多知识点构成,其实考试就是在考整体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

武旭说:“对,千万不要花太多精力去深挖每一个知识点,而是要将精力站在总览目录的高度,学会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如果实现了整体把握,便可以看清楚每一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只有这样,才会像开头所说的那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在这种把握整体的情况下,也就更容易理解每一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联,有的课程有不理解的概念或者例题,常常是听了后面的课程,回过头再看时很自然地就明白了,对于难读懂的文章也是如此,在实现了整体把握之后,也就很容易理解每一个段落了。我们在学习每一个章节时,一定要知道它在目录中的位置,即便是没有学会,也要知道目前所学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一点经常翻看目录就不难做到。而且要始终在脑海中牢记每一章所处的位置,不能以树木去见森林,而应以森林去见树木。而且我们要尽量学会把握目录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主线,如高中物理第三册的主线是动能与动量,那么中心就在动能与动量公式的应用,随着二者的不断结合应用,你就应该站在能量的高度去学习动能与动量。”

蔚晓蓝说:“是不是就像我们电脑当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虽然繁多,但我们只要学会Windows的基本处理功能就可以操作了?”

武旭说:“是这个意思,在学一本书时,如果一开始就想什么都学会,那么最终可能什么都学不好。先掌握主线,然后再以此扩展是掌握整本书的最好方法。头脑聪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各类学科中非常擅长抓住‘主线’,即重要的部分,不擅长学习的学生就不能区分什么是重点,最终淹没在一大堆鱼龙混杂的资料中。这种区分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我记得在《图解式学习法》这本书中,作者永田丰志曾用先粗糙、再仔细来概括学习,他的这个理论和目录法不谋而合。

蔚晓蓝说:“我明白了,效率低没有关系,只要有对整体的把握,之后就会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正和弥补。”

武旭说:“学习效率高的人,并不会从第一页就开始慢慢细读,他们首先会浏览图书目录,看哪一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一部分没用,然后才开始高效率地去阅读;用最初的20%的时间理解书本的整体构成,然后用剩下的80%的时间去仔细把握细节;细读一次比不上粗读10次对整体的把握程度,而且,时间比什么都宝贵,要是读到最后才发现所读内容竟然对自己没有用,那岂不是太浪费时间、太没效率了。”

蔚晓蓝接话说:“嗯,所以,要先快速浏览,看这本书有没有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如果没有,可以决定不读。”

武旭递给蔚晓蓝一杯水,说道:“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