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25(1 / 2)

老爷动动嘴,吏员跑断腿。

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身为吏员,不仅对老爷提出的要求及时落实到位,还要在实际工作中融汇贯通,把老爷讲的每一句话都一点点地揉碎,再一点点地咀嚼,慢慢品味老爷讲话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老爷的讲话精神,正确领会老爷意图,在工作上做得更符合老爷的需求。

每一任的老爷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和习惯。

吏员能做的,不是改变老爷的风格,而是改变自己行为去适应新老爷。

延平王是泉州府的新任老爷,背后站着一堆兵的那种。

很明显,这个新老爷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的“拨乱反正”。

因此对泉州府的官员而言,如何调动积极性来适用新老爷风格、来更好地落实延平王的最新指示,是现阶段保住脑袋的头等大事。

就像这次,延平王下令,要彻查泉州府内是否藏有叛国背主之人。

叛国背主的那肯定要查,管你是在职官员还是返乡士绅,这是基本要求。

那问题来了,如果查不到叛国背主之人怎么办?总不能跟延平王说“查不到”吧。

知府老爷交代的事情你说办不到,最多可能就是丢帽子;延平王交代的事情你说办不到,那绝对就是丢脑袋。

要是真查不到叛国背主之人怎么办呢?

放心,这种事情难不倒在县乡里破家灭门的吏员们,那就扩大缉搜范围,把责任一层一层往下压嘛。

于是,从府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都,从都到村、街,层层加码。

侮辱国主的查不查?查!

叛国之人死了,那亲眷查不查?查!

有家族成员在清廷那边做官的,查不查?查!

于是,整个泉州府上下大小官员、胥吏、衙役、壮班,甭管在编还是不在编,全都调动起来了。

短短一天之内,延平王的命令就传达到泉州府的每个角落。

在陈绳武、冯锡范等王府属官的指挥下,泉州大小官员把整个泉州府都掀了起来,严格地贯彻落实好延平王的讲话精神。

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就算是一条野狗从泉州城下经过,都得把它拦下来搜身。

大肆地巡检、彻查,真就被泉州府的官吏们,在泉州地界内找出了侮主之人。

杨明琅,崇祯年间进士,泉州晋江人。

甲申国难时,杨明琅本人正好在京城。

当时崇祯皇帝煤山之变,杨明琅身为大明臣子不能死难报国就算了。

反而胆敢为了讨好顺贼,在投降顺贼后,在顺贼的队伍中扬扬得意,策马经过皇帝的梓宫而不下马,复而睨视之,斥崇祯皇帝为亡国之君。

万万没想到,一个读书人,能这般厚颜无耻。

先君以死殉国,你一个食明俸的明臣怕死投降也就罢了,但人家皇帝尸骨未寒,你一个降臣就急着在新君面前表现,指着先君的尸骨辱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