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普城宁谧(1 / 2)

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十月(1675年),已经占据福建南部大部及粤东潮州府的明郑大军,在消灭降而复叛的漳州黄芳度后,延平王郑经将围城漳州的军队转拨给右提督、定虏伯刘进忠,右武卫将军刘国轩,命令他们拔掉驻扎在西边普宁城的尚之孝部,全取潮惠。

刘进忠原为耿精忠旧部,从耿藩调任广东尚藩旗下驻守潮州城。

康熙十三年三月(1675年)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随后联络潮州总兵刘进忠,刘进忠收到旧主信件后,

“特遣震(杨希震)扬言,赴省赍粮,潜踪直抵福州,纳款于精忠,献潮十一邑”,同时调集所辖十三营,“会于韩江,简练精锐”,准备迎接福建耿藩的反清大军。

潮州城原为刘进忠、沈瑞二部同守。

沈瑞乃汉军旗人,时年仅十一岁,袭父沈永忠职,未谙军旅,军务皆委副都统邓光明。

因光明与进忠有隙,故刘、沈二部在潮州城中立栅为界,沈、邓全旗据南城、刘据北城。

潮州城被分而治之,旗汉两军不相容,双方视如仇寇。

刘、沈二部对垒一个多月,潮州城内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窜。

四月二十一日,刘进忠父生辰,进忠于府上大排筵席,为父亲做寿。

沈瑞、邓光明听说耿藩援兵将至,于是打算趁此机会,密约刘进忠部将李成功、张善继为内应,于刘进忠替父贺寿时举兵攻打。

但阴谋败露,李成功、张善继反被刘进忠擒拿。沈瑞见阴谋不成,只好仓促起兵,攻打刘部。

刘进忠率李云、林天贵、张辉等部将分街鏖战,又令杨希震从北门(潮州人称为“北关”)渡过溢溪(现湘桥区意溪镇),奔分水关(广东饶平与福建诏安的界牌关)接引福建耿精忠的援兵。

沈瑞部乃汉军旗兵,其部多为北方马兵,城内小巷狭窄,交战中马兵处处受制,无法施展。

而刘进忠步兵骁勇善战,经过激烈巷战,旗兵大败,撤回南城。

第二日,刘进忠派人给沈瑞发话,要求交出邓光明、于国链等人。沈瑞迫于形势,将二人交给刘进忠。

刘进忠乘势把沈瑞全旗赶出潮州城,沈瑞“弃辎重,渡湘子桥,子女堕桥,死者无算”,刘进忠全取潮州城,并举城响应耿精忠,被封为“宁粤将军”,一时风光无两。

潮州,成为刘进忠控制下的根基之地。此后三年,刘进忠依靠富饶的潮汕平原,时降时叛,累苦当地百姓。

而像刘进忠这种引兵数千,即可据城自固的行为,在清初各地动乱时期,中央政府无力压制的情况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全国各地正在普遍发生的一个缩影。

各地团练、总兵据城自重,自征钱粮,自练兵马,自决人事,逐渐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割据武装,成为事实上的藩镇。

在当时,如果三藩之乱继续持续下去,再加上北方的罗斯帝国、西方准噶尔汗国的入侵。

中华大地极有可能四分五裂,重新陷入北方五胡乱华、南方群雄割据的黑暗时代。

生民亦何辜?

……

在收到潮州反叛的消息后,仍忠诚于清廷的尚可喜,遣子尚之孝带平南藩兵及南海卫军并沿途征召乡勇随征,从广州赴潮州平叛。

彼时,叛清的潮州刘进忠部不敌平南藩兵精锐,刘军三战三败,潮州八县全部沦落。

刘进忠部退守潮州府城,依仗潮州的深城高墙(原墙已毁,今潮州重修城墙及旧府衙“镇海楼”)抵抗尚军,同时在葫芦山上(今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景区内)布防炮台,据险死守,同时向福建方向的耿精忠求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