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87(1 / 2)

其实,吴世璠或许早就该想到了。

因为吴三桂的造反时间,太晚了。

造反,就像创业。

正常来说,是年轻人干的。

这需要耗费创业者大量的精力、脑力、体力。

要不是被逼无奈,没有多少退休老人,愿意舍弃一辈子的养老金,去跟年轻人争天下的。

吴三桂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62岁高龄的花甲老人,在本该弄孙含饴、颐养天年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决定“兴明讨虏”。

带领一群五十来岁的临退休老同志,攻城陷阵,斩将搴旗。

他们那藏着沧桑岁月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屈的光芒,用最朴实的方式,诉说着不满与不公,展示着他们的勇气与决心。

因为,他们的退休金没了。

康熙这个年轻人,不讲武德,连退休老头的养老钱都坑。

一道“三藩同撤”的旨意,就把三个异姓藩王,连同他们的亲信部属、家眷,上上下下几十万人的饭碗给砸了。

这就捅了马蜂窝了。

老子是大清的原始股东,你爷爷、你便宜爷爷、你爹都对我们客客气气的,你小子毛都没长齐,就想吞我退休金?!

在当时,基本带点脑子的汉人都会有个共识:

就是清廷是不讲信用的。

吴三桂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可以说他坏,但不能说他菜。

相信清廷的承诺,还不如去醉红楼,听如霜姑娘说她“父赌母病弟读书,刚做这行还不熟”这个悲伤的故事。

至少,如霜姑娘在恩客打赏后,会努力地展示她高超的萧技,接着还能:

携手揽腕入罗帏,

含羞带笑把灯吹。

金针刺破桃花蕊,

不敢高声暗皱眉。

或者是:

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朱唇含;

拨逗两瓣红莲叶,抬眼轻颦星辰闪,

忽觉丹田真气动,口承恩露似佳酿。

相信清廷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未入关前,投靠后金的确有小恩小惠外,等入关后的,基本没什么好下场。

包括郑芝龙、孙可望以及相信会被善待的朱明宗室。

哪个有好下场了?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没有多少枭雄人物会把清廷的承诺当真。

就像东宁的国姓爷他们家的一代目和二代目,一边跟清廷对着干,一边忽悠清廷说要归顺,还谈得有来有往,争得脸红耳赤。

但实际上就是把清廷当傻子,忽悠完接着跟清廷干。

因此,当清廷允诺三藩撤到关外后,会给钱、给地、分婆姨的时候,是没人会相信的。

相信清廷诺言的那些人,坟头草都几人高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