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 做人不能嘚瑟呀(1 / 2)

其实也正常,林家是苏州人,四代列侯自然在这有人脉,加上岳家荣国府也不是谁都敢得罪的。

江南甄家又跟贾家同穿一条裤子,自然会有人愿意投资林如海这位贾家乘龙快婿。

当然,盐政利益太大,想要完全按照朝廷规矩收税那是不可能的,但总有一些清醒之人,不愿同流合污。

汪家当代家主正是这种人,认为光是靠手上这些,已经足够家族富贵了,没必要再贪婪,因此早早的投靠了林如海。

后人多被文学作品误导,认为盐引制度造成国库亏空,盐商豪奢威胁到财政赤字,其实这是胡扯淡。

两淮盐商最豪富的时代是清朝,但正是清朝从废弃盐引改成盐票开始,我大清财政才真正崩溃。

百姓的确因为这次改革得到实惠,盐价暴跌,谁都买得起,但国库却空了。

原因是盐引的消失,代表着官盐没了。

盐票虽然也是需要官府发放,但因为盐票不规定数量,你可以买一万斤验票份额,也可以买一百斤盐票份额。

这一来稍微有点钱的人都能入市,造成的结果是大批的社会人进入盐市,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盐商再偷税漏税,可毕竟手上的盐引是实打实的份额必须交税,即便是私盐泛滥,但你手上份额是固定的,税收就免不了。

他们的确因为卖私盐而豪富,但手上的份额逼得他们不得不卖官盐,而市场就那么大,官盐多了私盐自然就少了。

可社会人是什么人呀,那是敢于领一百斤盐票,卖私盐一千斤的存在,可他只需要缴纳一百斤的税收。

领一百斤盐票,只不过是为了手上有卖盐的资格罢了。

这一来每年盐票开出去的少之又少,可市面上的盐却饱和了。

不同于盐商的盐引,那是每年固定的数量,因此取消盐引后,私盐完全取代了官盐,国库自然就没了收入。

百姓的确得到实惠,因为有资格卖盐的人多了去了,自然无法垄断,为了竞争纷纷降价,反正有钱赚就可以了。

因此你还真的很难评价,盐引制度究竟是好是坏,这也是贾琮为何不敢大动作改革盐政的原因。

按说后世那种盐业公司模式他是知道的,可时代不同,有些事是无法做到的。

后世盐业同样是国有制,因为价格低廉,私盐没了必要,但价格低廉同样税收也就少了。

可后世的政府盐业税收不是大头呀,工业、轻工业、金融业等各种产业的税收才是国家财政的大头。

因此后世的盐业根本不适合于古代,盐铁茶专卖税赋那是古代王朝的经济支柱,根本不能缺少。

五千年国度,唯一不收盐税的是大隋,可隋朝才多少人口,而且隋朝短命,并不能看出盐业对财政的影响有多大。

贾琮只能从精盐上大价格战,正是这原因,而且这其实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提炼精盐技术的普及,私盐同样也会提炼。

但这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了,那是以后的事,他只要在林如海任职内能做出好的政绩,让老林升官回京城就行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