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追读)第五十二章 董允的警告52(1 / 2)

御书房。

刘禅在空白的纸张上奋笔疾书,筹措谋划如何收复西南,同时又能够让炎汉得到长久的安定。

正在这个时候,小太监黄皓走进刘禅的书房禀报:

“侍郎董允请求您的召见。”

刘禅听到黄皓说,侍郎董允请求召见,连忙点了点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相父诸葛亮对他们的评价,刘禅是非常认可的。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先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董允和董和父子,在炎汉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刘禅在未来留学的时候,去武侯祠祭拜,就曾经发现。

文臣廊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董和、董允父子两人都位列其中。

不多时,董允便跟随着太监黄皓走入刘禅的御书房之中,向皇帝刘禅行礼。

刘禅看着董允走近,连忙起身迎接:

“休昭,朕最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吗?”

董允摇了摇头:

“皇帝陛下圣明,文武百官都在为了炎汉的重新兴旺而用尽全力,这真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刘禅听着董允的夸赞,心中有几分兴奋,但却也知道,今日董允一定是有什么话想说。

果然,董允在夸赞了一番炎汉在建兴元年的功绩之后,话锋一转:

“陛下,臣听闻杨长史和马参军大肆招募工人,进行蜀锦的织造工作。”

刘禅看着董允,点了点头,发展纺织业,这是刘禅从未来留学归来半年内,做的用心的一件事情。

按理来说,这件事情,董允是知道的。可是董允话语之中,却并没有提到他刘禅的功劳,而是只说出马谡和杨仪的名字,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果然,董允又深深地行了一礼,严肃道:

“杨长史和马参军的行为,虽然对炎汉的发展有利。

“让我们和东吴的关系不断交好,但臣期望向陛下说明的是,这件事情,从根本上损害了炎汉的利益。

“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马谡和杨仪将蜀中的劳力,都集中到工场之中劳作。

“工场中获得的收益,远远要比种地更多。

“眼看着寒冬就要过去,马上就是播种的季节了。

“人们都逃离土地,去工场纺织锦布。蜀锦虽然精美,但却不能在肚子饿得时候充饥。

“如果陛下您不制止马谡和杨仪的行为,这将会让蜀中的百姓没有粮食、南下平定叛乱的军队心中不安。

“炎汉重新振兴的理想,就无法实现了啊!”

刘禅听着董允所说,点了点头。董允所说的话,几乎完全正确。

华夏大地,虽然土地肥沃,但肥沃的土地上,也养活了更多的人民。

在农业生产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只有大多数人从事农业,才能够支撑大多数人活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