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难,他,天?(1 / 2)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刘禅轻轻吟诵着从后世留学时,学习到的词句,本只是劝告马谡,切莫因为眼前的事情太过担心忧虑,从而忘记更长远的事情。

可马谡听了,却是心中大惊!

作为文人,虽然马谡主攻的科目不是诗词歌赋,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刘禅这两句诗词,气势盛大,更重要是,似乎开创了一个诗歌的先河。

刘禅看着马谡吃惊的表情,心中回想,不由得有些好笑。

华夏的诗歌源远流长,从先周时期,便有《风》、《雅》、《颂》问世,不过多为四言。

西汉时期,出现了《上林赋》这种长短词句的行事;

东汉班固的《咏史》开创了五言诗的先河;

七言诗自北方奸贼曹丕的《燕歌行》始,此时甚至可能都还没有传入蜀中。

这种七言诗在马谡听来,虽不完整,可的确有些新鲜。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马谡低声重复着刘禅的词句,似乎在默默记诵。

刘禅心中苦笑,连忙补充:“这只是朕在一本书中偶然间看到的罢了。

“你可是不懂,为什么我们明明在和豪族的斗争中占据优势,

丞相还主动退让,将‘红黑榜’这个政策,制定的很是宽松?”

马谡听着刘禅所问,连忙正色点头,这个问题,正是他方才心中疑惑的。

刘禅笑了笑,解释道:

“法律和政策的权威,不在于它到底是有多严苛,而是在于是否能够执行到位,是否公正。

“我们现在内政外交,事务繁琐,还要防备时刻可能的外来侵略,在制定‘红黑榜’的时候,条件暂时列举的宽松一些。

“一方面,能够确保我们把奖励和惩罚全部落实到位,不让人对我们‘黑红榜’的效力产生疑惑。

“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我们在评定‘黑红榜’时的工作,进一步保证‘黑红榜’的公平。

“这是短时间内如此的原因,虽然有些憋屈,但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马谡听着刘禅解释了这两点原因,双眼瞪得像铜铃一般大,不愧是炎汉的丞相诸葛亮,居然考虑的如此全面;也不愧是炎汉的皇帝刘禅,居然能够分析的这么清楚。

刘禅看着马谡的表情,知道他已经明白了方才所说,继续道:

“虽然制定较为宽松的‘红黑榜’标准,在短时间内,看起来我们是吃亏的。

“但在长期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是大赚特赚的。”

马谡听着刘禅所说,眉头微皱。方才所说,他还可以理解,可为什么陛下还说,这件事情对未来有着长久的好处?

“幼常,你还记得,我们制作《成都调查》,在锦江河畔建设纺织工场,发明小花楼木织机,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什么吗?”

马谡听着刘禅的提问,心思电转:

为了筹集军费?

为了统治豪族,清查人口?

这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

马谡心中疑惑,突然间,他想起来了第一次见到刘禅时候,刘禅给他交代的任务:

实现炎汉的武器跨代!

“陛下,您说的可是实现《武器跨代计划》!”

刘禅听着马谡的回答,点了点头,这孩子,倒也不是完全的嘴硬。

马谡看着刘禅点头,心中却是突然掀起了惊涛骇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