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正议》之刺(1 / 2)

诸葛亮的目光陡然间变得凌厉,思考必须周密,行动一定迅疾。

诸葛亮的书桌上,凌乱地散着几封曹魏的书信。这些都是先帝去世以后,曹丕让人撰写,送到诸葛亮手中,用来劝降的。

诸葛亮知道,不仅是他收到了这些劝降信,炎汉其他官员手中,也同样收到了这样的书信。

这些信件,并不是普通的攻心之战,而是配合着五路大军,同时使用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呼它是第六路大军。

这些劝降的信件,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像李邈这样的人,已经上书给刘禅,反对北伐曹魏。

幸好刘禅并没有偏听偏信,这才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今,诸葛亮已经将其他事宜大致统筹完毕,终于有时间来反驳曹魏臣子错误的观点,恢复炎汉臣民的信心!

“清风何在?”

听到丞相诸葛亮的呼唤,一旁走出来了一个小书童:

“清风在此。”

诸葛亮示意书童清风拿起纸笔:

“清风,你如此写:

“昔日西楚霸王项羽,不以仁德对待百姓,即使力量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

“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要灭亡的。

“那些写书劝降我的人,他们一把年纪了行事却顺从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孙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讨好盗贼,却还是被盗贼逼迫而死!

“光武帝创业时,率领几千人就在昆阳郊外一举击溃敌军四十万。

“足见以正道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

“曹操诡诈,纠集十万人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于阳平,却只落得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

“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及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

“曹丕骄奢淫逸,篡夺帝位。即便你们几个像张仪、苏秦那么能诡辩,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诋毁尧、舜,白白浪费笔墨而已!正人君子绝不会这么做。

“《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

“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诸葛亮所做的《正议》一文,不仅将这些劝降益州称藩的魏臣,如华歆、王朗等人的言论批判为苏秦、张仪的诡辩之说。

同时又例举刘邦弱而破项羽、刘秀弱而灭王莽,证明“王者之兴,在德不在力”。

从高帝刘邦、光武帝刘秀再到昭烈帝刘备,三者一脉相承,益州是“据正道而临有罪”,重新拾起刘备称帝时高举的“讨曹灭贼”大旗。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有效地应对曹魏凶猛的劝降共识,同时也是为了重新树立炎汉的声望。

原来,早在刘备兵败夷陵之战,白帝城病重的时候,就有人公开宣传童谣:

“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寅卯之间当失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