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为何读书?(1 / 2)

书山斋的规矩,是卯时让学生们自行晨读,有老师拿着戒尺在旁边监督。

到了辰时之后,便会有教习来此讲课,讲述内容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

朝阳之中,杨青山左手挎着本书右手拎着戒尺,缓步踏进教室。

他方一进来,原本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数十道目光都朝此投来。

学堂大概能坐下三十余人,有约莫十余人是以前教过的老学生,剩下的则是生面孔。

这三十人中有男有女,年纪大约都在十三四岁左右。

大秦的儒家没搞三纲五常那一套,女子出将入相并不罕见,自然也可以来此读书。

除了学生之外,私塾内的其他几位老师也坐在后面,甚至就连徐靖也在。

私塾中的先生与教习不同,大多是有学识不高的读书人担任,只能教授一些基础的识文断字,薪水也谈不上高。

他们其中很多人也想考功名,教习上课知识也会来旁听,教书先生在学生面前是老师,在教习面前又是学生。

而这次的教习又是能做出咏梅的大才子,因此整个私塾先生无一缺席,都神色认真的坐在后排。

杨青山放下书本,四下环视一圈,刚准备开口,学堂外就又绕进来一人。

众人望了过去,不由得心中一惊。

只见徐靖缓步走进来,

杨青山刚想上前,只见徐靖摆了摆手道:

“学海无涯,达者为师,不必拘泥于这些繁文缛节。”

“就把我当做学生就好。”

说罢,他也在后面的椅子上坐下。

至此,整个学堂之内座无虚席,校长含笑不语、众先生神情认真、学生们面露期待。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杨青山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

他没有直接从课本讲起,而是分享了一段经验。

“院试将近,不管诸位现在功课进境如何,还是推荐去试上一试。”

“不必拘泥第一次就中,而是提前感受氛围积攒经验,以便来日金榜题名。”

分享经验的同时,杨青山也打开了课本。

“接下来咱们翻开中庸,翻到第三篇。”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者是为何解,心口相符,知行合一是为诚。”

“……………”

杨青山开始讲述,对经文中的各种道理进行详细的阐解。

短短几句之间,便能将繁杂的经文讲的通俗易懂。

不少学生一句听完,顿时有如醍醐灌顶一般,脑海中原本模糊的道理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原本背的滚瓜烂熟的经文,顿时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刹那间就有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子们纷纷眼神发亮,都坐姿端正全神贯注的听讲,都想竭尽可能多理解一些。

一时间在此旁听另外几位先生侧耳细听的同时,面上也不由得露出惊叹之色。

之前私塾那位教习虽然也会进行讲解,也算是有些水平,对经文的讲解也算鞭辟入里。

但眼前的杨青山一比,其讲解就显得等而下之了。

两者的教学水平,可谓是云泥之别。

而且杨青山解释完一句经文之后,并且详细指出其中可能的考点,以及写文章的时候如何运用。

古代不同现代,这些关窍和经验十分珍贵,许多读书人只会将其交给子嗣,哪怕非常亲近的弟子也不会倾囊相授。

杨青山就这么无私的向其分享出来了,更显出一派大家气度。

讲台之下无一人说话,除了讲课声外就是落笔的沙沙声。

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的细听,生怕落下哪怕一个字,尽可能的想要多记下来一些。

徐靖坐在后面,面上满是讶异的神色。

他先前估计杨青山恢复了七八分的学识,但如今看来却是判断有误。

“对典籍的见解入木三分,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青山先前学识确实渊博,但也没有达到这般程度。”

一场大病加上至亲遭难,再加上有强敌环伺,足以让大部分人身处绝境。

而自己这位学生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颇有破后而立之势。

“比起一年前,其心性气度至学识都与原先大有长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