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选择是?(十一)(1 / 2)

1943年5月5日,陕晋边界,西安东北处某个无名的一个“广”字关口,阿译所率领的晋绥军121团便驻守在这里。

关口的前面是一次广阔的平原,两边是断背一样的山陡十分利于防守,由于这里是链接山西进入陕西的重要关口之一,如果日军想要攻打西安那么这里便是日军进攻的第一步骤了,5月5日,阿译上面的师长又加派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和5万发弹药由阿译直接支配,此时这位团长的防守能力已经响彻整个陕晋豫了,因为他在武汉新市死守到底的事迹,他的团扩员到了5000人,加上刚刚派来的加强团一共约9千人。

阿译和尚崔勇死后,深知生命的可贵,全团所有的军费都被阿译拿去换成粮食,然后让众士兵们没日没夜地锻炼体能,一年过后,121团全体都练成了一身强健的体魄一身可以单挑日本兵的武艺和胆量。

“我们拿起武器便会想起被杀死的亲人们,我们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多杀一个是一个。”

阿译站在城楼上对下面的九千士兵们大喊着鼓舞士气,大约明天日军的木沢师团与安山师团共5万人将会进攻阿译所在的防线,木沢与安山师团是冈村宁次的精锐师团,曾经与阿译在驻马店交过手,此次战役对方明显是抱着报仇的目的前来的。早在4月份阿译就发现了陕晋边界有日军正在集结,于是便提前命人在关口外围沿着山体挖了一条深宽均五米的壕沟,壕沟内壁几乎垂直无法徒手攀爬,壕沟外的阵地与关口城墙上的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日军除了搭云梯爬过这巨大的壕沟便只能用自己人的尸体填平这座坑,除非他们能飞过来,在外围阿译又在机枪射程内铺设铁丝网与地雷,这是一个天才般的设计……一个纯纯为了杀人而创作出的刑场。

如果日军想正面进攻关口则需要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一个月的时间很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阿译加固了整个关口的墙壁厚度,一般口径的炮弹无法破坏墙体,这样日军只能越山作战,而阿译并不是只能在平原上逞威风,阿译提前带领部队进行越野训练,虽然时间段但将士们个个都战斗经验丰富,所以很快便适应了山地作战,阿译上头的师长亲自来视察防线的准备工作并惊叹于121团惊人的行动能力,又上请一级为阿译额外送来各自武器弹药一吨。

……

第一天,也就是5月6日的下午,日军第一天便对阵地进行猛烈的进攻,五六辆坦克后面跟着一排排扛着云梯的日军,好在铁丝网和地雷成功阻止了坦克的前进,失去掩体的日军被121团的子弹打成筛子,日军丢下400具尸体匆匆撤离,此战阿译的121团无一战斗减员。

一个小时后,日军对关口的城墙持续炮轰一个小时后再次进攻,中途对城墙前的机枪阵地倾斜炮弹掩护己方进攻军队冲锋,可是阿译已经提前修好避弹洞,士兵们躲在里面除了身上落了一身灰没有别的大碍,当炮火声停止时他们立刻冲出避弹洞向日军还击,不少日军被击毙并掉进壕沟里。

战斗持续到半夜,日军的照明弹不断升空,但这反而起了副作用,在宛如白昼的夜里,日军在平原冲锋的身体被照得一清二楚,在前沿阵地指挥的张乐平见状都是边笑边开枪的。

“蠢猪蠢猪,木沢老贼,安山胡求,哈哈哈哈。”

一夜下来,日军阵亡上千人,而121团仅有几人轻伤。这在整个与日军交战的历史记录上是十分少有的,121团打出了中央军或德械师才会有的战绩。

“我们不能松懈,敌人的数量五倍与我们,注意巡逻小心日军爬山。”

5月7日,北方关口被突破,守卫北方的55团与76团后撤使阿译陷入半包围,无奈阿译只能从后备兵力里抽调三个营的兵力巩固北方防线,这三个营由尔斯楞指挥,尔斯楞命令众士兵在陡峭的山体挖洞埋下高爆炸药,前几日刚刚下过几天暴雨,此时引爆炸药很容易造成滑坡。下午四时当进攻的日军发现尔斯楞部时,尔斯楞假装不敌撤退,将敌人引入埋伏圈成功引爆炸药歼灭敌军数百人,遭受埋伏的日军混乱不堪,在逃跑时大多数都被尔斯楞部击毙。

5月7日一整天的时间里121团都在与敌人战斗,壕沟里已经堆满了日军的尸体,估计有上千人。

5月8日,尔斯楞重新夺回北方关口,但原守卫北方关口的55、76两个团却慢慢吞吞迟迟没有回归阵地战斗,北方关口远不如阿译所在的关口坚固,在日军火炮的攻击下半边城墙倒塌,尔斯楞率部冲出关口与日军激烈交战成功打退日军的进攻,晚间,55团、76团姗姗来迟,但两个团带来了一个炮兵营支援防线,尔斯楞这才没有挽起袖子和两个团的团长干架。

“尔斯楞应该狠狠给给他俩脸上一人来一拳。”

5月8日拂晓,日军集火北方关口,双方炮兵在各自阵地相互发射炮弹,尔斯楞率部再次冲出关口反击,成功打退两次反扑,55团76团两个团的团长对尔斯楞表达感谢,尔斯楞索要炮兵营,对方不肯,尔斯楞与两人扭打在一起……

5月8日之后,日军明显地将进攻重心放在了北方防线,对此阿译再次利用地形优势与山地作战优势反击,日军几次越山夜袭均未成功。

“我的后背被扎了一刀。”

5月9日,战斗力低下的55、76团减员严重被换下,在援军抵达前只能由阿译的九千人顶替作战,五倍于己的敌人,还要分散兵力,关口前的壕沟被日军的尸体填满,防线岌岌可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