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忠孝171(2 / 2)

这样的作为,自然会引发不满、妒忌、仇怨。故此,周处之死,行凶者是司马肜,但背后推手,却很多。

周处死后,也已有追赠。当时,朝堂追赠其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

见陛下点头,祖逖深吸一口气,“如此,陛下当为之!”

梁芬、缪播见此,也知道陛下主意已定。缪播出言道,“陛下是用此安抚周宣佩等吴士?”

司马炽答道,“是,但也不是!不独为周平西一人。”

他感慨道,“自贾庶人擅杀愍怀太子以来,朝廷乱象至今方稳。其间,卷入而亡者,不知凡几。朝堂重臣朝不保夕,乡野名士为军所害。”

“今王乱结束,朕欲臧否,使善者扬其名,恶者治其恶!”

缪播、祖逖听闻,皆眼神一亮。

梁芬倒没太大感想。他是王乱的受益者,也是后续才参与王乱,而且是在地方上,没有经历过洛阳朝堂的残酷。

他想了想,说道,“如此,会不会引发那边……”

他没说完。但在座的都知道他说的什么。

前次骁骑营和游击营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再加上,如今司马越挟江南平乱、晋阳大胜之势,声名正威。

祖逖说道,“卫尉无须担忧!此事无妨!”

“此事牵扯不止一门两家,范围之广泛,非一人所能阻挡。若那边执意阻拦,反而自失人心!”

缪播点点头,“确如祖将军所言!”

他再次朝司马炽道,“陛下,此事,臣倒有一人可以推荐!”

司马炽来了兴致,赶忙问道,“宣则想荐用何人?”

“前太常博士蔡子尼。”

缪播说完,又解释道,“昔日梁王薨,蔡博士议谥,当为灵,后为梁王下吏不满,朝中遂改为孝。”

经缪播这么一解释,司马炽倒有些印象了。他说道,“宣则且为我,详细介绍此君。”

缪播详细说了一下。

司马炽这才明白过来,此人的名号为何比较熟悉。

因为他的儿子蔡谟,乃后来东晋的重臣。蔡谟与荀闿、诸葛恢,表字都是道明,又都在东晋为重臣,有盛名,故合称为“中兴三明”。

其中,荀闿就是荀藩之子。诸葛恢则是诸葛诞之孙,诸葛靓之子。

蔡克,出于陈留蔡氏。就是后汉三国时蔡邕那个家族。蔡克祖父蔡睦,乃蔡邕之侄。

蔡克以博闻广记闻名。性格公正诚信,山简、王衍都称赞其为“今之正人”。

王乱时,蔡克为成都王征辟为大将军记室督。后来,成都王为丞相,擢升其为东曹掾。蔡克以朝政日弊,辞官不任。

司马炽问道,“蔡君今何在?”

缪播答道,“今在邺城!东燕王为车骑将军,征辟其为从事中郎。并以军期为限!”

“蔡子尼不得不至!”

一旁祖逖听到这里,不由哼声道,“素闻这东燕王贪酷,不料竟跋扈至此!”

“蔡君乃天下名士,竟以军期逼迫!”

缪播看了他一眼,接着点点头,“陛下可下诏征召蔡子尼入京!料想东燕王不会不放人。”

司马炽看看两人,“宣则,此事就交给汝去办罢!”

他转向老丈人梁芬,“外舅,最近外间谈论江南之事,应该很多罢?”

梁芬闻言点点头。

“另有一事,交给外舅去做。”

说着,他抽出一张青纸,递给梁芬,“这三个人的事迹,外舅去了解下,找一个会讲掌故的,编写成文。”

“然后,用善口技者,在酒楼和坊间表演讲述。”

梁芬接过,展开看了看,青纸上写有三个人名。第一个就是刚才说到的周处。其他两个,很陌生。一个叫做贾浑,一个叫做孙拯。

借着江南、晋阳这两次胜利,司马炽要做的就是这两件事。尤其以周处之事为重。

看是否能邀买周玘之心。

历史上,周玘对北人积怨很深。他和儿子周勰,对东晋都有过叛乱心思和举动。

东晋朝堂也知道,但都因为周氏在吴地名声太重,无可奈何。

后来,王敦之乱时,同是义兴豪族的沈氏依靠王敦,对周氏下手,将其灭门。

在历史上,周玘有“三定江南”的赫赫威名。此次平陈敏,已经是第二次。这样的人才,不能因为地域歧视而错过。

他这个皇帝用人,不能拘于地域。

所以司马炽的想法,也有招抚吴人这个选项。

不过,这个目的,恐怕就不会那么好办。但至少,趁现在能向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心思。

第二个人物,贾浑。这个人后世并无名声,当朝也是个小人物。他原是并州西河郡介休县的县令。

刘渊起兵时,匈奴兵攻入西河,其将领乔晞破介休。

贾浑不敌,但誓死不降。

他对着匈奴叱骂道,“吾乃朝廷县令,不能保全县府,焉能苟且求生而事贼虏,将有何面目以存世间?”

乔晞遂将其杀害。因贾浑之妻宗氏貌美,乔晞欲纳为妻妾。宗氏大骂其禽兽行径,也被乔晞所杀。

整个西晋,能称为忠臣,有节气操守的并不多。永嘉末年更加明显。很多守城长官要么弃城而逃,要么直接投降,反过来做了贼寇的臣子。

就比如司隶校尉刘暾,他的操守,可算是一个正直忠臣。其父刘毅也是武帝朝有名的诤臣。

原本历史上,刘暾不依附司马越,遂屡遭司马越迫害,儿子刘白也被司马越所杀。

但青州民乱时,刘暾先是大败,弃城逃跑。

等到永嘉之乱,他陷入贼手。王弥以其为同乡而未杀之,招揽为己用。刘暾于是出仕王弥。

后来,刘暾见天下大乱,各地豪杰并起。又劝王弥自立,不必屈身匈奴刘氏,以及羯胡石勒之下。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因素。

一方面,西晋自己立国就埋下了意识形态上的祸患。他们以魏臣而叛,大力诛杀忠于曹魏的异己,致使朝野人心惶惶。后来,更是重用玄学名士,导致儒门式微,玄学崛起。

主流文化成了崇尚玄虚。儒门的忠孝,也着眼于孝。

另一方面,平心而论,这时代也没有诞生太明显的民族主义。儒门倡导的华夷之辩,在儒门式微之下,也不再明显。

再加上天下一统也不长,八王之乱又动乱朝纲,丢掉了最后一些脸面。

如此,择良木而栖的现象就很普遍。

第三个孙拯,也为吴人,吴郡富春人。

其与门徒费慈、宰意的事迹是发生在陆机陆云被杀时。陆机被成都王任命为前锋都督,然而与长沙王的军队大战时,陆机大败。

宦官孟玖深受成都王宠幸。其时孟玖想表荐父亲为邯郸县令,陆机坚决反对,并言:宦官之父安能为一县之长?

于是,孟玖及其弟弟将领孟超深恨陆机,便趁机构陷他。他们向成都王进谗言,道,陆机要叛变。

陆机为吴人,却任前锋都督之重职,本就引起成都王帐下其他将领不满。所以,很多人都落井下石。

成都王于是逮杀陆机、陆云,夷三族。

孙拯时为陆机帐下司马,被孟玖拷打欲死,让其做假证,构陷陆机。孙拯誓死不从,被夷三族。

其门徒费慈、宰意为孙拯喊冤,孙拯劝他们惜身自保,不要为己害了性命。二人不愿,坚持喊冤,后亦被斩首。

这等只为证明别人清白,面对白刃,深受酷刑,仍坚持立场的人,别说西晋,就是整个五千年历史都少见。

司马炽偶尔知道此事后,大受震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