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刘琨43(1 / 2)

年轻时,刘琨与兄长刘舆,便名重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

时贾氏掌权,刘氏兄弟攀附贾谧,名列“金谷二十四友”。王乱后,先后依附赵王伦、齐王囧、范阳王虓。

范阳王乃司马越堂弟,两兄弟协助范阳王,帮助司马越取得胜利。

司马越掌权后不久,镇守邺城的范阳王病死。刘舆趁机除掉囚禁在邺城的成都王,受到司马越征召,备受重用。

然后,刘舆向司马越推荐弟弟刘琨为并州刺史。

刘琨是年前九月末从洛阳出发。

出洛阳,过黄河,到达河内郡。再从河内翻过茫茫太行山,踏足的就是上党郡的高都县,从高都县往北到泫氏县。

泫氏县再往北,就跟匈奴的新都城黎亭遥遥相望。

登上泫氏县北的丹水山,刘琨把战马拴在树上,驻足眺望。目尽之处,是冬景的破败荒凉。

他似乎能看到,胡兵满地、兵锋凝血的黎亭大营。

北风起,寒冷彻骨。

他缓缓长啸,啸声渐渐高昂。

啸声毕,继而吟道,“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吟到最后,他被情绪所感,悲切不能自已,于是结尾,“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阿郎!”

手下部曲闻之,亦老泪纵横。

从洛阳跟着他出发的二十六人,都是他手下多年的老兄弟,跟他一样已不再年轻。

刘琨转过头,看向他们。

天寒,他们大多蜷缩靠在一起取暖。一张张老脸,干皱如树皮,上面满是近来奔波的风尘。

他展眉,朝他们笑道,“无妨!只是目睹此景,心一时有些感慨。”

“世衰道微,孔夫子尚有穷时,何况吾辈。君子固穷,惟愿不为当朝李陵。宁击胡而死,不降胡而生!”

“此诗,就唤作扶风歌罢!”

说完,刘琨长长出一口气,接着脸色一正,“好了!我们继续上路!”

众部曲闻言,纷纷起身,拱手大声应诺。

牵出骏马,一行人翻身上马。吆喝着,鞭打着,继续朝前方路途奔去。

为避免与匈奴胡兵遭遇,刘琨一行改路朝东。

绕过黎亭,沿着太行山西麓,过壶关,最后转至上党郡治潞县。

那里,上党郡守刘惇正与匈奴镇东将军綦毋达对峙。

验明身份,刘琨很快入城见到了刘惇。

迎来上官,刘惇也是大喜。随即,又满脸失望,意兴阑珊。

他孤立无援,坚持到现在,就是还尚存一丝希望。盼着新刺史上任,能带来朝廷救援。

但见刘琨只有二十余骑,无粮无钱,这一腔热血,顿时冰凉。

刘琨看出他的心思,笑道,“刘府君无须忧虑!本刺史一路行来,已深感并州危难之重。”

“吾已拟好上书,求调拨谷五百万斛、绢五百万匹、绵五百万斤。”

刘惇精神一振,连忙道:“使君之言,可莫唬我?”

刘琨佯装作色,“琨为上官,安能无信!张口胡言,诓骗于汝?”

刘惇连忙道歉,又惴惴道,“朝廷真会救援?”

刘琨悠然笑道,“君孤悬上党,可能有所不知。”

“如今朝廷争端已靖,陛下自长安返洛,东海王居太傅位,摄政理事。”

“君且放宽心!刘贼介癣之患也,朝廷一旦腾出手来,大军压境,其势不日便平。”

刘惇左右观察刘琨神色,确实不像说大言。但心下疑虑忧愁,岂有闻一二言就尽去?

刘琨没有多劝,而是又将朝局局势仔细讲述给他听。

刘惇听闻成都王颖已死,河间王颙困守长安亦寻日可亡,满脸愕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