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政局27(1 / 2)

后来被罢免官职补缺的时候,果不其然,换上来的都是司马越的人或者他推的名士。

从这点看,他们最初的目的是达到了。

但司马炽觉得,他们当初还有其他目的,由于事态的扩大,最终折戟沉沙。

当时,司马炽怀疑,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吏部尚书郑球。或许,还有对其他新任职大佬的警告。

六位六曹尚书中,五兵尚书曹馥是司马越的人,其乃三国名将曹洪幼子。司马越从东海国复起时,以其为军司。

其是司马越阵营中,仅次王衍、温羡的人物,但比二者绑定更深,只是年岁太大,没有太多往上的空间。适合坐镇要职,当定海神针。

五兵尚书可以看作是后世的兵部尚书,虽然职能还没有后世那么细分,但此时,权责同样很重。

五兵尚书,掌军事枢务,主管全国军事行政。是原三公之太尉的职掌。五兵原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这五曹。晋朝,又将中兵、外兵各分左右,共七曹,依旧称作五兵。

所以,司马越就让曹馥这个手里人掌握这个要职。

左民尚书刘漠,则为玄学名士。其父刘邠治《易》,与术士管辂交好。刘漠兄弟三人,皆王戎女婿,都颇有名声。

长兄刘粹,曾官至侍中。二兄刘宏,曾官至秘书监、光禄大夫。刘漠行三,如今还在朝中任职。其与王衍私交甚密,都是玄学贵无派的大佬。

田曹尚书闾丘冲,亦为名士,历来为王衍所推崇,也是王衍文化阵营的一员。

这二人也可以随王衍一起,看做是司马越一系。

与这三人不同,另外三人则因为出身,暂时游离在司马越圈子之外。

度支尚书荀羽,出于颍川荀氏,与中护军荀崧一样,也是荀彧曾孙,不过是荀彧次子荀俣这一脉。

殿中何绥,出于陈郡何氏,是开国八公司徒何曾之孙。

而吏部尚书郑球,出于大名鼎鼎的荥阳郑氏。荥阳郑氏,目前还没有后世那么响当当。但他这一脉已经显达。其祖父郑袤,曹魏、司马晋两朝重臣,官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其父郑默,官至光禄勋。

而六曹尚书之中,除却五兵尚书外,吏部尚书最让司马越眼热。

吏部尚书掌官员选任。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三省六部制度,但此时,其权力已经非常重。此外,作为原掌此职的司徒,还留有一部分任免选官的职掌。

如今温羡任司徒,周穆任吏部郎,只要再拿下郑球的吏部尚书,官员选任的职权就完全收入囊中。

所以,王衍突然弹劾官员,以此发难,司马炽很有理由怀疑,他们的目标就是吏部尚书。

但事情的走向,既出乎司马越的意料,偏离他的目标,也超出了司马炽的操作。

他只是在暗中添了把火,但没想到火势最后烧成那么大。以至于,逼的司马越最后不得不借助帝权,来消弭这次风波,这也让司马炽再次在朝臣中,刷了一波存在感。

司马炽事后分析,这次火势的蔓延,估计除他和司马越外,还有两方有参与:那些在局中的大佬,荀氏和华氏应该少不了嫌疑,他们主要是反击;还有尚未入局,在旁虎视眈眈盯着空缺的大族世家,这些应该是后来煽风点火最欢的那群。

从这次风波中,也可以清晰感受到一点:河间王司马颙一死,被王乱压抑的整个朝堂,似乎一下子活过来。

大家似乎都认为王乱已结束。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掌权的宗室王,但也是独木难支,只要他不诉诸武力,那么朝堂上,就还是按照原有的规则来玩。

那些眼花缭乱的职位变动,其中傅祗和高光,是司马炽出了些力。他们资历足够,也很符合司马炽的利益。

荀藩和华混,其实同样如此。这四人,都算是同类人,高门出身,家族显赫,游离于司马越权臣圈和司马炽的皇权圈,是典型的中立。

只是荀氏和华氏,家族枝叶繁茂,蔓延的大,而傅氏和高氏,没有那么夸张。

荀氏和华氏可以用,但一定要提防,否则很容易成为东晋的王与马那种情况,尾大不掉,反客为主。

琅琊王氏在东晋之所以影响深远,除了王导王敦的权势外,跟其家族子嗣昌盛关系也很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