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移动端操作系统(2 / 2)

而杨振这边,则直接去了昆仑研究院。

刘知白两口子要去爬长城、游故宫,他才不去当那个电灯泡呢。

累不累暂且不说,动不动就当着你面秀恩爱,塞你一嘴狗粮,谁特么受得了啊!

所以,他避之还唯恐不及呢,又怎么可能主动凑上去找虐?

而且他今天过去,也确实有比较重要的事儿。

那就是测试版本的移动端操作系统,他已经搞定了,也该让研究院的人,一块儿见识一下了。

当然了,说是测试版,但实际上,就是明年要正式推出的1·0版本,几乎都不用加以完善和修改。

就是这么自信。

别的不敢保证,吊打还未出世的iOS,那绝对跟玩儿似的。

记忆中,iPhone的iOS系统初代版本,还是相当简陋的。

远没有后来动辄一个系统固件,都要超过几个GB那么夸张。

事实上,当时整个初代系统,也仅有几十M,还只能实现一些很基础的功能,比如通信、上网、听歌、拍照啥的。

没有滑动桌面、无法创建文件夹、不能移动图标、不能设置壁纸、更没有第三方软件的支持,甚至连文本编辑里,最基本的粘贴复制都没有。

所以怎么形容呢?

简单地说,就像是一部只能上网浏览的功能机,除了花里胡哨一点儿,其它的就没有了。

而且,系统所支持的功能,也过于单薄,最多半天时间,估计就能让人失去兴趣。

至于后来的各种功能,那也都是通过不断的演进变化,才逐渐发展积累起来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是一个实验品,是拿来探路的。

顺便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

这就是它诞生后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升级到3·1·3版本后,就再也无法升级的主要原因了。

而杨振,是不需要摸索着探路的,更不需要去积累经验,因为他有足够成熟的经验,去随意的借鉴。

从这一点来看,天下之大,谁还可以与他比肩……

当然了,iOS的1·0版本,虽然缺陷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亮点其实同样不少。

初代iPhone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刻进苹果骨子里的动画,虽然它采用的还是匀速的线性动画,不像后世,大范围应用的都是非线性动画。

但还是让人感到惊艳,这也是当时其它手机所不具备的。

其它比如解锁飞入的程序图标、启动关闭的缩放动画、CoverFlow这种浏览专辑的形式、滑动到边缘的橡皮条效应、突起高亮的虚拟按钮显示的功能选项、删除照片的吸入特效等……

真的足够优雅,而且流畅感十足。

这些,在当时都是创造性的。

对于这些,杨振当然会照单全收。

除此之外,自然也需要支持人机交互的各种功能模块,以及各种内置传感器的开创性功能模块。

前者,会将很多复杂的功能简单化,给人带去极大的便捷。

而后者,则是把智能手机,直接推到行业标准的高度上。

比如听筒处的距离传感器,就是为了让电话贴近面部时自动关闭屏幕的设计,可谓是既省电,又可以防止误触;

比如光线传感器,为的就是可以自动调整屏幕亮度;

比如加速度传感器,为的就是感知方向,让界面自动旋转;

再比如拍照,杨振支持了电子防抖、HDR算法、最简单的数码变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