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誓师【求票】19(1 / 2)

广西,凭祥,坡垒关,南征明军东路大营。

这些时日,新城侯张辅有点烦。

自从南征主帅朱能忽然病逝于军中后,一股阴云便笼罩在东路军的上空,让人心开始动摇起来。

所幸,朱能病逝前在随军文武面前指定了张辅为继任者,所以哪怕如今朝廷旨意还未抵达,张辅也有了名义肩负起稳定军心的责任。

这段日子,张辅显得坚毅沉着,整日穿梭于各营之中,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大小军务。

也亏得他的努力,明军上下虽不能说已走出阴影,但士气较朱能刚逝时已大为好转。

只是,随着早已定下的出兵日期渐渐临近,而朝廷那边却迟迟没有消息,大家又不免焦虑起来,不知到底是否要如期出兵。

如若出兵,眼下张辅虽暂领南征军事,但论职务不过是右副将军,位置尚在西路军主帅、左副将军沐晟之下。

出现这样的权职错位,东、西两路军如何协调?

可若延期,又没有征得皇上和兵部的同意。诸多事情交织一起,使此次南征的前景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为了统一意见,商议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今日张辅特意邀请军中主要的文武于中军大帐内议事。

此时,帐内的正中间依旧摆放着总兵官的虎皮帅椅,不过却没有人坐上去。

朱能已经去世,但他总兵官的职务并未正式撤销,张辅虽名义上暂领兵权,但毕竟没有经过天子任命,终究是名实不符。

究竟谁是下一任南征主帅,还需等待皇上旨意。

眼下,张辅只好在帅椅旁另设一张木凳,作为自己的临时帅椅。

张辅环视了一圈帐中文武,神情严肃道:“诸位,出兵日期是成国公与西平侯早就定下的,如今成国公突然病逝,而我们与西平侯又相距甚远,如今也不知西路军行军到了何处,朝廷关于新任主帅的旨意又迟迟未至,眼看出兵日期将近,诸位认为该如何是好?”

张辅话落,帐中便立刻安静了下来,一时竟然无人主动开口。

张辅见状不由在心中叹了口气,他也知道眼下情况不明,若日后南征不幸失败,现在说的每一句,下的每一个决定,此后或许都有可能被朝廷追责的,也难怪帐中诸人会有所保留迟疑了。

但眼下他也为难,随着日期临近,关于是否按时出兵已经需要立刻有所决断了。

张辅不由看向左参将丰城侯李彬,他心中多少也知道,李彬对于朱能选择他为继任之帅,心中是有些不甘的,所以他也不客气,直接点到了此人,径直询问道:“丰城侯,如今军中武将属你仅在我之下,我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李彬被陡然问道也是心中无语,但是既然是军议,便也没有敷衍不言的道理,其人思忖片刻,迟疑说道:“要不将这出兵日期暂缓一下?反正朝廷的敕旨再过几日应该也就到了。待圣意传到,主帅人选定了,再听从新任主帅的命令行事,如此也稳妥些!”

李彬虽然曾对主帅之位有过奢望,但既然朱能已经举荐了张辅,哪怕如今圣旨未至,他也知道他继任为帅的可能性恐怕是微乎其微,所以他主张缓兵以待旨意,求的便是一个稳妥。

一旁的右参将云阳伯陈旭眼见李彬开了口,便也接着说道:“成国公骤薨,这是谁也没料到的。待消息传回南京,朝廷会不会改变方略亦未可知。万一皇上决意暂缓南征军事,我们这边却先出了兵,那麻烦可就大了。”

此话一出,帐中不少武将都颔首不及,认为没有必要冒险行事。

张辅自然能明白帐中武将的心思,按理说循规蹈矩缓兵以待旨意于他而言也无不可,毕竟若如此,他便不用冒任何风险了。

但张辅心中却还另有一番计较,他能被朱能看重举荐为继任之帅,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当众将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时,张辅却是从全局上考虑何种决定才是有利于此番南征。

因为在他看来,出兵的日期一早就已定下,并已传谕全军。眼下突然说暂缓,那对士气的打击太大了。

朱能之死,已使军心动摇,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稳住局面。如果接下来因此使进兵延期,军中必然流言滋生。

到时候如果朝廷明确南征方略不变,再出征时大军的锐气必然已经消散不少,对接下来的战事也十分不利。

再一个令他顾虑的便是西路军。

如果东路军这边暂缓出兵,且不说两地相隔遥远,未必来得及通知沐晟。即便信使及时赶到,可临时改变计划,西路军士气受挫不说,沐晟也未必会同意。

就算最后沐晟不得已暂缓,他也必然对自己心生不满。东、西二路互为奥援,双方主帅出现龌龉,这当然不是好事。

最后,张辅心中还隐藏着一丝不能为人知的忧虑,那就是暂缓出兵对他前途的影响。

从出征前永乐帝的态度以及调兵遣将的阵势看,这位大明天子踏平安南的决心是坚不可摧的。

虽然朱能之死使其骤生变数,但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皇上绝不会因主帅骤死而改变计划。

因此,朝廷最后的决断很有可能是计划不变。

既然仍旧出兵,那总兵官人选必须立刻定下。以目下的形势看,下一任总兵官只能从他和沐晟当中选。

论资历、论当前军职,沐晟都要优于他。

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不仅得了朱能的举荐,更重要的是他乃是燕藩嫡系,比起沐晟来更受永乐帝信任。

返回